孕期是胎兒口腔器官快速發育和形成的時期,這一時期,影響孕婦健康的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胎兒口腔器官出現不可逆的問題,如牙釉質發育不全、牙釉質礦化不良、錯頜畸形、唇裂或腭裂、出生後易患齲等。因此,對妊娠期婦女進行兒童口腔相關知識的宣教十分必要,對於減少上述問題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首次進行口腔檢查的時間
嬰幼兒宜在第1顆牙齒萌出後6個月(通常為出生後12個月)內進行第1次口腔檢查,請醫師幫助判斷嬰幼兒牙齒萌出及口頜面部發育情況,並評估患齲風險,主要包括:飲食喂養習慣、口腔衞生習慣、生長髮育情況(特別是牙齒發育)以及患齲風險評估等。醫生將根據檢查結果給予正確的飲食喂養及口腔衞生保健建議,指導家長選擇相應的干預措施,預防口腔疾病的發生和控制其發展。
嬰幼兒常見的口腔問題
急性假膜性念珠菌性口炎(鵝口瘡或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在新生兒和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多見。病因多由於奶具消毒不嚴格,母乳奶頭不潔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或由於出生時經産道感染,或見於腹瀉、使用廣譜抗生素、營養不良、睡眠不足和免疫力低下的嬰兒。
奶瓶齲(低齡兒童齲):是嬰幼兒乳牙最常見的問題,乳牙在萌出不久即可患齲,好發年齡為1~2歲。
按照我國嬰幼兒齲病防治指南的建議,隨着嬰兒月齡增加,母乳喂養應從按需喂養模式到規律喂養模式遞進,逐漸減少喂奶次數,避免養成含乳頭或奶嘴入睡的習慣,並減少夜間喂養次數。
建議3個月內可夜間喂養2次,4~6個月減少到1次,6個月以後,最遲在一歲之後最好不再進行夜間喂養。
乳牙外傷:多發生於1.5~2.5歲的幼兒。跌倒、碰撞會使乳牙受到損傷,由於前牙處於面部較為突出的部位,更容易受傷。
如寶寶發生上述情況,請盡快就醫。
喂養的注意事項
清潔:母乳喂養時母親需注意清洗乳頭,保持乳頭清潔衞生;人工喂養使用的奶瓶等器具應注意消毒,消毒後24小時內未使用的奶瓶應重新消毒,避免細菌滋生,將細菌帶入嬰兒體內,導致腹瀉、嘔吐,還可能引起鵝口瘡。
喂養姿勢:不管是母乳喂養還是奶瓶喂養,不當的喂養方式都會影響寶寶頜面部的生長髮育。
口口相傳:在喂養時應避免用自己的嘴接觸奶嘴以檢測溫度,不跟嬰幼兒口對口親吻,不將自己咀嚼過的食物喂給嬰幼兒,不共用餐具,避免將自己口腔中的致齲菌傳播給嬰幼兒。
安撫奶嘴:嬰幼兒在使用安撫奶嘴過程中能夠通過吸吮得到安撫,滿足寶寶“口欲期”需求,增加安全感。但應當注意過度使用或延時使用也可帶來隱患,影響兒童頜骨發育。
嬰幼兒如何進行口腔保健
剛出生的嬰兒唾液分泌量少,易受到外界病菌侵襲。4個月左右時,嬰兒可通過牙床和舌頭的觸感認識世界,但同時也可能將細菌帶入口腔。因此,為嬰幼兒清潔口腔非常重要。
0~6個月:為嬰兒清潔口腔前,家長需認真洗手,然後在手指上包繞乾淨柔軟的紗布蘸溫水輕輕擦洗嬰兒牙床、腭部和舌背,每天至少清潔1次,有助於家長及時發現嬰兒口腔中的新情況。
嬰兒進食後如不方便清潔口腔,可喂溫水稀釋口腔中滯留的奶液。
乳牙萌出後:乳牙一旦萌出,家長就一定要為嬰幼兒刷牙。家長可用紗布、指套牙刷或兒童牙刷為嬰幼兒刷牙,相鄰乳牙萌出建立鄰接關係後,家長就需要使用牙線清理嬰幼兒牙齒鄰面,建議每天至少使用1次牙線,尤其在臨睡前建議父母用牙線來徹底清潔寶寶牙齒鄰間隙的菌斑和食物殘渣,預防牙齒鄰面齲壞的發生。嬰幼兒刷牙後、睡前不再進食。
為減少嬰兒哭鬧,可將清潔口腔和洗臉、洗澡放在一起,使嬰兒熟悉口腔清潔動作,將來也更容易接受刷牙。
定期口腔檢查
在寶寶12個月齡第1次口腔檢查後,醫生會根據嬰幼兒患齲風險評估情況,建議嬰幼兒每3個月或每半年進行1次口腔檢查。定期進行口腔健康檢查,能及時發現口腔疾病,早期治療。
家長們一定不要認為乳牙會換就可以不治療,關愛寶寶口腔健康要從早做起,從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