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創投近日宣布完成第七期人民幣基金募集,基金規模達65億元,成為今年以來中國創投市場最大規模的人民幣基金募資。業內人士表示,在我國經濟企穩回升、投資退出渠道日益暢通的大背景下,今年股權投資市場有望回暖,在支援創新創業企業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清科研究中心報告顯示,我國股權市場募資端仍處調整階段,一季度共1601只基金完成新一輪募集,同比下滑7.6%;募資規模為3532.12億元,同比下降33%。但從月度數據趨勢來看,隨著我國經濟逐步復蘇,股權投資市場已開始調整恢復,3月份新募基金數量接近去年同期水準。
“近幾年,受疫情和內外部形勢變化等超預期因素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上升,行業出現資金募集難、投後壓力大、退出預期不穩定等暫時性困難。”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何艷春近日表示,但從中長期看,私募基金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之間相互支撐的紐帶關係將更牢固,積極向好趨勢沒有改變。
目前,我國私募股權創投規模體量已居全球前列,在促進股權資本形成,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方面效用明顯。截至去年底,我國股權創投基金規模達14萬億元,佔私募基金總規模的69%,居全球第二;行業累計投資各類股權項目19.49萬個,形成股權資本金11.39萬億元;去年,股權投資本金新增1.29萬億元,相當于同期IPO的2.2倍、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4%。
值得關注的是,從募資端來看,本土化為主體、國資化為主導的特徵日益明顯。清科報告顯示,盡管一季度人民幣基金數量和募資規模同比有所下滑,但其市場佔比均進一步提升,而外幣基金數量和募資規模在去年基礎上進一步下降。一季度新募人民幣基金共1593只,佔比達99.5%;募資規模為3256.46億元,佔比提升至92.2%。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去年以來,國際局勢、美聯儲加息縮表等超預期因素對外幣基金募資産生一定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國內房地産投資、理財投資收益的不理想,使得部分人民幣資金“轉向”開展股權投資。
“歷經多年探索,以地方政府引導基金為代表的有中國特色的人民幣基金市場充分發揮了杠桿效應、導向效應,極大推動了我國股權投資的發展。可以看到,政府引導基金已成為國內創投行業最重要的支援力量,但國內的市場化出資人仍有待增加,民營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創投基金的動力也有待增強。”中信資本直接投資部執行董事、中信創投管理合夥人張予焓説。
對于今年的股權投資市場,業內人士普遍持樂觀態度。田利輝認為,目前來看,今年全面注冊制的實施將帶來更多退出機會,有利于資金流動性提升。同時,市場並購交易的升溫、試點基金實物分配的開展、S基金(二手份額轉讓基金)和區域性交易市場的發展提速,也將給投資人提供更加便捷豐富的退出選擇。
中信證券研報顯示,今年以來,金融周期轉換利于降低中長期融資成本,經濟復蘇、政策支援助力投資標的大量涌現,産融結合新模式在投後環節賦能實體企業,全面注冊制促進“投資—退出—再投資”良性迴圈,二級市場估值擴張周期帶動股權市場走向繁榮,股權市場有望迎來創投新生態。
何艷春表示,我國擁有規模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儲蓄轉化為資本的潛力很大,全社會可投資産不斷增長。隨著資管凈值化轉型加快,社保年金等養老金、保險資金、銀行理財資金、公益慈善資金等中長期資金資産配置需求不斷增強,股權創投基金將獲得更加長期、多元的資金來源。
“目前,募資市場仍然缺少真正的‘長錢’,人民幣基金市場的募資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相關部門應持續探索資金來源,鼓勵壯大長期機構投資者隊伍。”張予焓建議,可通過完善政府引導基金考核機制和容錯機制、適時試點擴大個人養老金投資范圍、完善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稅收政策等手段,引導更多長期資金到股權投資市場。(記者 馬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