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2/ 19 17:34:03
來源:半月談

半月談丨職業陪診師興起

字體:

  職業陪診師興起

  半月談記者 陳青冰

  近年來,陪人看病、替人取藥、幫人問診等一系列明碼標價的陪診服務在各大城市興起,陪診師這一新興職業也應運而生。老人和都市白領等成為陪診服務的主要客戶。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陪診師這一職業興起的背後存在諸多現實原因,比如老年人看病不便、年輕人沒空跑醫院、醫療資源擠兌等。職業陪診師的出現很實際地滿足了部分患者的需求。與此同時,當前市場上的陪診服務也存在一些亂象和風險,亟須相關部門予以規範監管。

  陪診師是個啥職業

  28歲的張雨生曾是北京市的一名出租車司機,一次,他載的乘客正好是一名陪診師。兩人一路聊天,張雨生對陪診師的工作內容有了大致了解,並産生了興趣。於是,他有事沒事便往醫院跑,熟悉醫院環境,同時在網上蒐集各大醫院信息了解科室情況。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張雨生開始在社交&&上開設個人賬號,定期發布陪診或科普視頻,吸引有需求的客戶。

  群眾使用自助機進行掛號等操作 黃宗治 攝

  “一天多的時候有五六單,少的時候一兩單。我不光是陪客戶看病,有的客戶來不了北京,我也會幫忙問診、取報告。”張雨生説,做陪診師一年半來,他接了大概1000單,多數客戶是老年人和寶媽,收入較之前有了很大改觀。

  據張雨生了解,早在好多年前便有人在北京開展陪診服務。近年來,這一職業在全國各地興起,社會知曉度也逐漸提升。

  35歲的林丹此前在重慶某醫院當了7年護士,今年9月成為一名專職陪診師。林丹&&,重慶的陪診服務在近半年興起,三四家專做陪診的公司陸續成立。

  林丹向半月談記者列舉了陪診師的工作內容:對於家人無法陪伴就醫的老人,陪診師可以在醫院協助其看病,幫其操作智能化設備,記錄問診信息並拿藥,看完病後還會將老人就診情況反饋給病人家屬;對於沒有時間跑醫院或者外地的病人,陪診師可以代取報告、開藥等;有的病人做手術如無親友陪伴,也可以聘請陪診師,幫其處理一些程序性事務,並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我曾是醫護人員,很理解當前‘看病難’的痛點,也更了解這個職業的發展前景。” 林丹説。受訪陪診師們&&,較為專業的陪診師都比較了解各大醫院的科室結構和專家門診等信息,能在客戶看病過程中提供專業建議,引導其高效就醫。

  “有的客戶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該去哪個科室掛號,也不知道某些檢查事先需要注意些什麼,我們可以提供專業建議”“我們熟悉醫院情況,帶客戶看病可以幫其節省時間,有過醫護背景的人還能在陪診過程中隨時解答客戶關於病理的疑問”“我們不做推銷,也不會像號販子那樣賣號,我們只收取陪診服務相關費用”……多名陪診師&&,不少患者對陪診服務有切實需求。

  一位老人在醫院諮詢藥品報銷情況 姜克紅 攝

  發展中存風險隱患

  雖然陪診服務確實滿足了部分患者的現實需求,但由於該新興職業發展迅速,欠缺規範監管,仍然存在一些風險隱患。

  ——入職門檻低,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張雨生説,自己剛開始做陪診師時,曾遭到誤解,一些親朋將他和“藥販子”“號販子”“黃牛”等相&&,認為這是“騙錢的”。對此,張雨生&&,的確不乏“黃牛”同時在提供陪診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折損了陪診師的形象。陪診師入職門檻低,還能近距離接觸患者,類似詐騙、非法醫藥代理等違法亂象也時有發生。

  ——市場缺乏監管,同行競爭混亂。市面上一些陪診公司是由類似家政公司在內的服務型公司轉型而來,欠缺相關專業知識,有些一心只為牟利,提供的服務質量堪憂。同時,一些機構瞄準陪診師培訓市場,推出高達幾千元的課程,謊稱培訓合格後會有國家頒發的陪診師資格證書。此外,由於陪診師大多依賴社交軟體獲客,遭遇同行舉報已成家常便飯,其中不乏出於競爭而進行的惡意操作。

  ——陪診工作流程尚不規範,風險漏洞多。許多陪診師提供陪診服務都是“單打獨鬥”,服務流程未形成體系,價格上也沒有統一標準,服務中涉及的風險責任不明確。一名陪診師&&,有些患者年紀太大,自己有時候也不敢陪診,怕有風險。對此,一些陪診師會堅持要求家屬到場,另一些則要求簽署相關陪診協議。林丹&&:“許多問題只有在陪診過程中才會發現,這不僅要求陪診師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也需要對服務流程不斷細化,通過必要的措施或協議明確服務內容,厘清責任,防範風險隱患。”

  ——服務信息發布渠道多,客戶購買服務甄別困難。26歲的小雨一個人在重慶工作,由於做手術需要陪伴,特地在網絡上購買了陪診服務。小雨&&,雖然她得到了一次良好的服務,但是當初在社交&&上篩選陪診師時,也是魚龍混雜,自己花了不少工夫。陪診師多是通過自己的個人賬號發布工作信息,當客戶在網上尋找陪診服務時,難以辨別真實有效的信息。

  規範發展,才有更好未來

  從業幾十年的醫生李浩告訴半月談記者,公立醫院主要提供普惠性醫療服務,無法配備充足人員對患者進行個體化陪診。陪診師在解決部分患者就診困難問題上,的確存在價值。該行業有一定發展空間,只是需進一步規範。

  “陪診服務需要有所規範,才能更好地保護患者權益。同時,需&&合理收費標準,制定服務流程,加強監管,杜絕醫托鑽空子等亂象發生,營造良好行業生態。”李浩説。

  陪診師們也希望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政策,如給予陪診師相關職業資格認證,讓其擁有公平、良性的競爭環境。有陪診師&&,希望能有一個線上系統,整合相關行業資源,錄入有資質的陪診師,方便陪診師和消費者操作,提高該職業的社會認可度,讓消費者能放心地購買陪診服務。

  (刊於《半月談》2022年第20期)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18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