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1月18日電 題:銅陵白姜:從田間到舌尖“闖”出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張紫赟、陳諾、黃博涵
初冬時節,正值銅陵白姜銷售旺季。58歲的郎勤福今年收穫了約2000斤白姜,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便全部售空。這幾天,他趁着農閒在村裏的生薑加工企業打零工。
郎勤福所在的安徽省銅陵市郊區大通鎮金華村,有100多戶農戶從事白姜種植,種植面積超過160畝。“一般每畝地每年能收穫2000余斤白姜,純收入三萬餘元,大家都説這是‘致富姜’。”金華村村委會副主任佘世紅自豪地説。
銅陵白姜有2000多年種植歷史,是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以“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質脆嫩、香味濃郁”等特色聞名,其製作技藝是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佘家貢姜廠裏不同口味的白姜食品。新華社記者黃博涵 攝
“深挖起壟、切芽播種、搭棚遮陰……銅陵白姜從種植到加工要經過29道工序。”作為“銅陵白姜製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金如林對古法技藝如數家珍,也見證着這一“舌尖非遺”變為“富民産業”的跨越,種植規模更大、産品質量更高、品牌更響亮、附加值更高。
如今,他在大通鎮流轉70余畝土地種植白姜,沿襲古法種植的同時,引入現代化機械,促進畝均産量提升10%左右。在金如林創立的佘家貢姜廠內,琳瑯滿目的生薑産品擺滿了展&,有罐裝、壇裝、真空包裝,有條狀、絲狀、塊狀,有鹹味、甜味、酸味,共有6個系列20余種産品。
郎勤福同樣見證着本地白姜産業的發展。“過去做壟培土都得肩扛手提,如今引入機械化讓效率更高。政府幫助我們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合作社還與農技機構共同選育改良新品種、推廣栽培新技術。”郎勤福説,沒想到科技離自己這麼近。
近年來,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銅陵市持續為白姜産業等特色農業“強筋健骨”:對本市行政區域內銅陵白姜的栽培、加工和經營等活動予以明確和規範;舉辦白姜文化旅游月、評選白姜“姜王”提高知名度等。
一些返鄉青年人才的加入,為當地白姜産業振興注入了更多青春力量。
“90後”的胡婷婷便是其中一位。這個微信名叫“姜四代”的姑娘,四年前辭去工作,回到家鄉銅陵市郊區大通鎮大院村,借力互聯網和文創設計,創立了品牌“山禮”,發展起姜酒、薑茶等多種新品,豐富了白姜産品種類,並從藝術設計的角度去“重構”這些農産品。
胡婷婷帶着創意産品到外地參展。(採訪對象供圖)
優質的産品、精美的包裝,優美的文字、創意的視頻……數招並用,胡婷婷的白姜産品銷售量直線上升,也吸引着更多年輕人的加入。如今“山禮”核心團隊的5位成員都是“90後”。
胡婷婷和團隊開發的生薑産品。(採訪對象供圖)
銅陵市白姜研究會會長李敬明告訴記者,今年銅陵市白姜種植面積較去年增長12%,總産量超過4400噸,總産值達1.8億元,初步形成了從種植、生産、加工到銷售及白姜生態旅游一體化的産業格局。
隨着銅陵白姜知名度越來越高,上門求購的電話一年多過一年。金如林最近的電話便響個不停,他在忙着給全國各地的客戶發貨之外,還不忘和安徽農業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新加工技藝。
佘家貢姜廠內,新一季的姜種正在一間土墻瓦頂的“姜閣”裏,按最古老的技藝,接受熏烤以保種催芽,等待來年春天播種,孕育新一季的豐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