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4/ 14 19:00:37
來源:新華網

新茶村裏“新茶事”

字體:

  新華社武漢4月14日電 題:新茶村裏“新茶事”

  新華社記者徐海波、李偉、伍志尊

  位於鄂陜渝三省市交界的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新茶村,漫山遍野的茶園飄着清香,採茶人挎竹籃穿梭其中。

  59歲的茶農毛光海巧手如梭,指尖如音符般輕盈地在茶枝間跳動,片片嫩芽飛快“流入”腰間茶簍。與茶葉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説:“同樣是圍着茶葉轉,以前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現在成了鄉村振興領頭村。”

  4月13日,村民在湖北省竹山縣新茶村茶園採摘茶葉。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

  早在19世紀,當地人就已開荒種茶,是遠近聞名的産茶村。20世紀80年代,全村茶園達到1700多畝。小山村因茶而興,成為十里八鄉第一個“溫飽村”。然而,隨着茶樹枯老,炒茶技術落後,新茶村的茶“越來越不值錢”,茶園漸荒,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一度佔比達49.1%,成為省定重點貧困村。

  實施精準扶貧以來,湖北省十堰軍分區對口幫扶新茶村。駐村工作隊員連續50多天走村入戶,問計脫貧致富經。新茶村開始“老樹冒新芽”。

  為確保茶葉味道純正,採摘出的鮮葉必須第一時間殺青。新茶村駐村第一書記曹明垚介紹,經村委會申請、十堰軍分區協調資金,全村建起57公里的三條環線,茶農從家門口到田埂,“摩托車一溜煙”直達。

  “以前村裏都是大鍋大灶,炒完菜做完飯,就用來殺青炒茶。”55歲的村民董榮國説,這樣制出來的茶葉,顏色不好看,仔細一聞還有油煙味甚至飯菜味。“這怎麼能賣出來好價格?”

  董榮國説,家裏60畝茶園,年産500斤綠茶,每斤價格一直在600元左右,利潤上不去。一狠心,他花幾萬元買回茶葉烘焙機,茶葉賣到了每斤千元。隨後,茶農們紛紛買專業炒茶設備。駐村工作隊幫扶新建了兩個茶葉加工車間。

  4月13日,村民在湖北省竹山縣新茶村茶園採摘茶葉。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

  今年採茶季,董家的茶葉在電商直播銷售中頗受歡迎,每斤價格超過2000元,部分精品賣出“天價”。

  新理念、新技術帶來“新茶事”。老董計劃今年再投資30萬元,新建光波烘焙廠房,聘請專業師傅,註冊茶葉商標,通過電商&&銷售。“預計每斤價格可賣到2500元甚至3000元,一年就能收回投資。”老董信心滿滿。

  上月初,新茶吐芽。一場別開生面的“拍賣會”在新茶村黨群服務中心舉行。5名茶農競拍村集體210畝茶地的流轉權。經過幾輪競價,村民朱其友以4.1萬元的價格拿下。成交價是周邊村同類地價格的兩倍,成為村民津津樂道的“新茶事”。

  如今,新茶村已有茶園2700多畝,年産茶葉約萬斤,人均增收近6000元。新茶村茶品牌擦亮,但是不能只有茶。工作隊再出“新招”:錯農時、建菇棚,年産香菇60余噸,帶動20多戶脫貧戶和全村170餘人就地務工,戶均增收1萬多元。

  4月13日,村民在湖北省竹山縣新茶村茶園採摘茶葉。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

  鄉村振興工作要扎紮實實、踏踏實實做,首先要鞏固脫貧成果,鞏固住再往前走。曹明垚又找起“新茶事”:簡單的種植養殖不能從根本上增收致富,新茶村要走茶旅融合的鄉村振興新道路。

  新茶村黨支部書記蔡世明説,一樁樁“新茶事”在新茶村上演:茶園套種桂花、油茶、核桃,打造生態觀光園,打造茶葉新品牌;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和旅游公廁正在建設;發展特色民居,美化自然院落,吸引游客前來品茶、體驗民宿……

  行走在新茶村,一棟棟嶄新的特色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致。説起村裏的變化,村民周傳斌高興地編起了順口溜:“入院公路通門前,新式樓房連成片,生態茶園繞山轉,不愁吃住不愁穿,村民飲上安全水,入學就醫在跟前!”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132611285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