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1/ 03 16:27:11
來源:新華網

打卡工業遺存|這裡,珍藏着多項新中國第一

字體:

  新華社瀋陽11月3日電 題:這裡,珍藏着多項新中國第一

  新華社記者於也童、武江民

  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第一台普通車床、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模……走進中國工業博物館,映入人們眼簾的是多項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它們被珍藏於此,閃耀着時代的光輝。

  中國工業博物館位於瀋陽市鐵西區衛工北街,佔地面積5.3萬平方米,擁有館藏品1.5萬餘件,定級文物300余件,是一座工業題材的綜合性博物館。

  中國工業博物館裏最引人注目的,是由瀋陽鑄造廠舊址改建而成的鑄造館。這裡最大程度保留着工業遺址原貌,有着濃郁的工業風格:約30米高的鑄造車間內滿是斑駁,巨大的沖天爐被架在半空中,保持着“一傾如注”的姿態。沖天爐之上,陽光越過銹跡斑斑的窗框,灑在縱橫交錯的鋼鐵軌道上。

圖為中國工業博物館鑄造館內場景。(受訪者供圖)

  “瀋陽鑄造廠參與並見證了新中國的工業建設。”中國工業博物館研究室主任王彤説,新中國成立之初,瀋陽鑄造廠生産條件差、生産任務重,工人們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下裝砂、倒砂,一天下來,除了牙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

  圖為瀋陽鑄造廠開展科學普及工作,第二車間技術員、科普小組組員張玉生(右四)利用休息時間幫助工人學習看圖(1956年10月24日發)。 新華社記者於肇 攝

  憑藉不怕吃苦、勇於創造的精神,瀋陽鑄造廠為新中國工業建設製造了上萬種鑄件,為機床、冶金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王彤説,為保留這些時代記憶,在鐵西區一些工業企業搬遷、重建後,瀋陽市應各界要求,從歷史價值、企業規模等方面考量,將瀋陽鑄造廠一車間改建為鑄造博物館,後又擴建為中國工業博物館。

  據介紹,中國工業博物館對外開放“五館二展區”,包括通史館、機床館、鑄造館、汽車館、鐵西館、冶金機械展區和外國機床展區,以中國工業發展脈絡為框架,對中國工業歷史文物和資料進行收藏和保護。

  在中國工業博物館內,一台綠色斑駁漆面的車床陳列在展廳一角,在燈光的照射下泛着淡淡的金屬光澤。這款印在第三套2元面值人民幣票面上的車床,是中國人自己生産的第一台普通車床。

  “當時,研發製造我們自己的車床是所有人的夢想。”87歲的瀋陽第一機床廠退休職工張貴卿説,“一五”計劃期間,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瀋陽第一機床廠從零開始摸索,短短兩年就研製成功第一台普通車床並實現量産。

  漫步於展館內,無聲的展品背後,涌動着瀋陽這座工業城市的血脈,濃縮了中國工業發展歷史。

圖為中國工業博物館外景。(受訪者供圖)

  如今,鑄造館內保留了全套的鑄造設備。“退休”的沖天爐、10噸天吊運輸軌道和鑄造廠房重新“營業”,向游客展現磅礡的工業之美。許多人慕名前來,漫步於“鋼鐵巨獸”之間,在具有年代感的廠房裏,品味大國重器背後的時代氣息。

  “滿滿的工業風,很適合出片。”楊子臣是一名大三學生,作為攝影愛好者,他最喜歡拍攝機床在陽光裏的剪影,“我是瀋陽人,從小就聽過關於瀋陽工業建設的故事。”

  今年國慶節,中國工業博物館共接待游客約4萬人。“我們目前正通過打造全息影像的方式吸引更多游客,讓他們在這裡品味中國工業的歷史與未來。”王彤説。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802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