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0/ 19 07:30: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彌合老年人的數字鴻溝不能“閉門造車”

字體:

  青年經濟説

  彌合老年人的數字鴻溝不能“閉門造車”

  數字經濟體現了社會發展的高度,“數字留白”則體現了社會的溫度。“年輕的技術人員和産品經理不能‘閉門造車’,坐在辦公室裏想老年人需要什麼。”

  65歲的張女士前幾天在女兒的幫助下,將自己常用的一款App調成了適老模式。但是她發現,除了字號、圖標變大了,功能操作還和以前一樣。“其實我就希望用著別那麼繁瑣,有時真搞得我暈頭轉向。”

  和張女士同感,70歲的葉先生最近對一款App適老版的體驗也有一點“不滿”。他直言,“本以為操作步驟會簡化,但該點什麼不該點什麼還是搞不明白。”

  適老化不只是讓老年人“看得清”

  約車、網購、預約挂號、生活繳費……如今,智能手機的普遍應用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其中復雜的功能和五花八門的App,時常讓老年人感到無所適從。

  當數字化遇上老齡化,如何破解“數字鴻溝”問題引人關注。

  為了保障老齡用戶的權益,今年1月工信部開展了為期一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著力解決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在使用互聯網等技術時遇到的困難。

  半年多來,許多App開發商陸續推出“關懷模式”“長輩模式”等適老化版本,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放大字號和圖標、簡化界面。

  可是在走訪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發現,“一目了然”並沒有完全滿足老年人對適老産品的使用需求。

  有業內人士也認為,改善老年用戶使用App時的視覺感受固然重要,但只讓老年人“看得清”的適老化並不算成功。在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看來,其實很多App適老化改造只停留在放大圖標和字號上,有些甚至只有首頁字號變大,點進二級、三級頁面,就又恢復到常規模式,從而引發界面交互復雜、操作不友好、驗證碼操作困難等一係列問題。

  他認為,App適老化應該對老年人實際需求進行調研,並不斷採納老年人的建議,進而實現適老化産品的持續升級改造。“年輕的技術人員和産品經理不能‘閉門造車’,坐在辦公室裏想老年人需要什麼。”

  其實許多老年人最苦惱的是手機App操作中各種繁瑣的步驟。葉先生最害怕的就是輸驗證碼。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最近他的兒子給他買了一款智能手環,關聯手機中的特定App後,首先需要注冊賬號。“我按照提示小心地一步步操作,生怕出錯,沒想到輸入驗證碼時還是慢了一拍導致驗證碼失效。沒辦法又得重新來一遍。”

  對此,劉興亮提出,適老化産品可以用減法思維來做。比如,對老年人而言,人臉識別等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操作的門檻,比輸入賬號密碼更低;手機廠商可推出專門的老年智能機,並提供更豐富的語音和視頻功能;採用類似“一鍵打車”“一鍵點外賣”等“一鍵”操作模式,簡化老年人的操作步驟。“總之,要用心去揣摩老年人常用的場景細節,提升他們的産品體驗,使其盡可能用最簡單的操作方式達成目的。”

  打消老年人的“怵網”心理

  身處數字時代,有些老年人已率先成為“數字移民”,但也有一些成了“數字遺民”。

  工信部的數據顯示,我國使用手機的老年人約2.74億戶,其中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老年人約1.34億戶,這意味著有近1.4億老年人可能並未觸及移動互聯網。

  即使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老年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放心使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今年9月發布的《後疫情時代的互聯網適老化研究報告》顯示,老年人對網絡科技的恐懼心理中,“擔心受騙”位居首位,“擔心手機支付不安全”的佔56.49%,還有43.04%的老年人擔心操作不當會損壞手機。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許多老年人其實更願意和“真人”打交道。比如,盡管銀行工作人員多次推薦使用手機銀行App,但仍願意去現場找工作人員幫忙辦理業務;手機操作中一旦出現問題,更希望能一鍵呼叫“人工客服”幫助解決;盡管聽説很多業務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但還是覺得線下跑腿更安心。

  劉興亮解釋説,其實數字並不是萬能的,所以除了“技術鴻溝”,要消除老年人“不敢用”的“心理鴻溝”,非數字化通道不可或缺。他認為,數字經濟體現了社會發展的高度,“數字留白”則體現了社會的溫度,彌合科技與老年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科技+服務”是解決適老化問題的新出路。

  據了解,今年3月啟動的由國家反詐中心、工信部反詐中心指導,各地政府部門、志願者組織、支付寶等企業共同發起的公益助老、防騙公益活動“藍馬甲行動”,採用社區講座、駐點服務驛站、數字生活體驗點、防騙展等多種形式,走到老人們身邊,主動去幫助他們解決數字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藍馬甲行動發起人、螞蟻集團數字金融部總監陳立坦言,“我們後來發現提供線下咨詢服務,手把手教老年人效率反而更高,效果也反而更好。”

  適老化也需老年人説出“我能行”

  與“用不溜”“不敢用”的老年人相比,還有一部分銀發群體本身缺乏“觸網”的熱情,成了“不想用”一族。

  67歲的李女士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她雖然不和女兒住在一起,但是同在一個城市,除了去年不得不學會使用“健康碼”“行程碼”,平時需要用手機操作的事情,都是由女兒代勞,她坦言,“老了忘性大,眼神也不好,教一遍下次還是不知道怎麼用,幹脆不學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分析,許多老年人在使用互聯網時會受到其家庭角色定位的影響。子女認為老年人應該是“被照顧者”,因此並不需要主動學習互聯網的使用以滿足家庭生活需求,子女可以為之代勞。老年夫婦間如果一方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另一位則會沒有學習動力。“其實這樣反而會減緩一些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的步伐。”

  他認為,互聯網適老化應該是雙向的。在消除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的科技障礙之余,社會應尊重老年人的話語權和主體性,讓老年人相信自己“能行”,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願意享受數字生活。“我們調研中發現,重構社會角色和重建社會連接是關鍵。比如,一些退休後從事志願服務的老年人,明顯表現出更強的使用互聯網的動力和學習互聯網技術的能力。”(記者 李卓)

【糾錯】 【責任編輯:尹世傑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666112797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