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二十二屆年會在廣州召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1 15:32:04
來源:新華網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二十二屆年會在廣州召開

字體:

食品産業既是守護億萬百姓的民生産業,更是承載科技創新的關鍵陣地。面對“十五五”規劃,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征程中,我國食品科技界和産業界仍需共同探索新思路、新方向和新格局。10月30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二十二屆年會在廣州召開。孫寶國、朱蓓薇、吳清平、陳堅、單楊、謝明勇、金徵宇、薛長湖等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有關專家學者出席大會。會議圍繞我國食品科技與産業發展的新變化、新需求、新任務,集結食品科技力量,為粵港澳大灣區特色食品産業乃至全國食品産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搭建跨界融合交流&& 推動産學研用一體化

長期以來,大會主辦方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引領食品行業科技進步、促進學術交流和推動産業轉型升級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本屆年會通過大會報告、專題研討、成果展示、創新孵化、論文張貼、學生活動等多種形式,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培育高素質食品科技人才梯隊,強化科技與産業融合創新,為食品工業面向“十五五”的新征程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保障。

年會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會士授予儀式。本年度授予李寧、丁鋼強、馬海樂、史賢明等4位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會士”稱號。2025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同期舉行,表彰了6位科技成就獎和15位青年科技獎的獲獎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承擔的2項全國學會服務國家戰略專項成果在會上發布,為保障國家食物安全、促進新食物資源産業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凝練産業“真問題” 轉化更多新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在大會致辭中&&,我國食品工業依然展現出強勁的發展韌性。回望“十四五”,我國食品行業實現了諸多創新突破,食品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完善、食品加工技術快速升級、食品營養與健康水平穩步提高、食品機械裝備智能化也有了長足發展,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感與幸福感顯著提升。2025年1-8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89萬億元,同比增長2%;利潤總額41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近13%。

孫寶國指出,當前我國食品學科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我國食品高校和食品領域科學家均處於頭部方陣;食品領域的論文與專利數量也居於全球首位,科技工作者的能力與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可以平視甚至在部分領域能夠俯視。我們在堅定學科自信的同時,也要理性正視尚存在的問題。一方面,科技界要走出實驗室,去凝練和解決産業的“真問題”。科研成果在從實驗室走向工廠車間的轉化能力依然不足。另一方面,要以科技創新築牢食品工業的發展根基。“十五五”規劃對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作出重要部署。唯有依託紮實的科技創新,才能築牢食品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長紅之路。

廣東省廣州市副市長賴志鴻在大會致辭中&&,廣州,素有“食在廣州”的金字招牌,食品産業基礎雄厚、産業鏈條完備、市場空間廣闊,現有規上企業400多家,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約1700億元,餐飲業營業額超千億元。誠摯希望以此次年會為契機,各界在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産業融合等方面深化交流、共謀發展。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以下簡稱“農村中心”)主任孫傳范在致辭中指出,“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食品相關領域部署了“食品製造與農産品物流科技支撐”“食品營養與安全關鍵技術研發”等重點專項,截至目前已立項123個項目,農村中心負責“食品製造與農産品物流科技支撐”重點專項實施進展順利,取得了一批亮眼成果。面向“十五五”,農村中心將積極做好“十五五”相關專項的謀劃,做好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服務,大力推進項目成果的轉化落地。

廣東省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陳為民在大會致辭中&&,食品科技是驅動食品産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面向未來,廣東省科學院將大力促進生物合成、新質蛋白等領域的發展,從源頭夯實食品安全與供應鏈韌性的科技根基。

院士專家前瞻引領 開啟産業美好新篇   

在大會報告環節,AI賦能、提升人類健康水平、生物合成、綠色低碳等成為關鍵詞。與會專家&&,面向“十五五”,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進一步推動食品産業高質量發展。

智能化是驅動食品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蓓薇以《AI重構飲食生態——食品工業4.0賦能家庭烹飪智能體的技術躍遷》為題,闡述了人工智能如何通過技術躍遷賦能現代飲食生態的全鏈條革新。她指出,AI正深度重構飲食生態。當前,食品工業4.0通過AI大模型、多模態感知等技術,賦能家庭廚房實現從“工具智能”到“生態智能”的跨越,通過“食品科學+AI”,以智慧廚房為支點,創新分區控溫等智能烹飪技術,實現“零廚藝”製作高品質膳食,讓煩瑣的烹飪、複雜的健康管理、冗雜的選材過程都變得簡單。

隨着大食物觀、大健康觀日漸深入人心,如何挖掘更多食物資源,保障糧食安全成為食品科技界關注的重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探討了通過微生物資源開發提升人類健康水平的新路徑。他指出,近年來,我國加快構建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科學大數據庫,建成涵蓋食源性致病菌、健康功能微生物、食藥用菌等9大專業數據庫。

中國工程院院士單楊在《從柑橘加工到生物合成》報告中指出,要突破柑橘傳統加工的産業發展瓶頸,關鍵在於推動加工模式的根本性變革,通過拓展加工新資源、創製成分合成新路徑、優化高值産品結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來實現。通過構建高效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實現對類黃酮等目標成分的可持續、定向生物合成,逐步取代傳統依賴植物提取的生産模式。

綠色低碳是我國食品産業發展中不變的主旋律。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十五五”時期將重點聚焦6個層面的重點任務:國家碳規劃、行業碳管控、項目碳評價、地方碳考核、企業碳管理及産品碳足跡。碳足跡産業技術創新聯盟依託清華大學開發的最新成果天工LCA數據系統(TIDAS),可用於在食品生命周期評價各單元過程的數據要素,已應用於穀物、果蔬、畜禽、海産等食品領域。

集結食品科技領域才俊 彰顯多學科創新成果

本屆年會設置了近50余場活動、300余位專家進行學術報告,收錄近800篇論文摘要,張貼交流200余篇海報。同時,融合地方需求,設置特色鮮明的粵港澳科技論壇與青年沙龍、食用菌創制與開發特色專題,助力地方産業與科技人才引領。

此外,圍繞AI、新質蛋白、合成生物學、腦健康、醫學食品等,年會以專題研討賦能新質生産力等行業熱點,並針對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的發展,就2025食品科學前沿熱點問題、人工智能與食品、保健食品功能聲稱管理及科學循證、新質蛋白創新發展、乳品深加工技術創新與産業發展、植物基食品創新發展、運動營養食品産業可持續發展、食品風味科學前沿等內容設立專題,助力食品産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學會組織2024年6項大學生食品科技創新競賽的優勝者參加第3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7名同學分獲中國科協主席獎和單項獎,年會期間也對上述獲獎者進行表彰。

【糾錯】 【責任編輯: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