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5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WAFI)在北京平谷金海湖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大會以“踐行大食物觀,共建韌性食物供應體系”為主題,由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政府、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聯合主辦,北京市平谷區世農創農業科技中心承辦。來自9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近800位涉農領域科學家、高校校長、教育家、企業家、優秀青年代表參會,共話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共探農食行業挑戰與發展路徑。
大會現場舉行了中國農業大學東阿阿膠産業創新研究院、農業中關村合成生物産業園揭牌儀式,並進行了系列重大創新發布。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發布《中國農業大學神農大模型 3.0》;北京市平谷區副區長彭石發布《農業中關村核心區發展2.0》,提出以合成生物、智慧農業為重點,打造全國農業科創中心。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首席科學家Sandra Milach發布《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2025創新報告》;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副總裁Gerardine Mukeshimana發布《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創新目錄:推動研究成果應用於營養、可持續農業與韌性建設》;世界資源研究所副總裁、UN SDG 12.3 Champions負責人Craig Hanson發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12.3倡導團》;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Johan Rockström發布《2025 EAT-柳葉刀委員會報告》,系列成果為全球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國際視野、中國方案。
大會採用“1+7+1+N”總體架構,即1場開幕式及全體會議、7場專題會議、1場世界農業科技博覽會、40余場平行會議及國際交流活動,涵蓋會客廳、邊會、創新秀、博覽會等多元場景,着力打造國際化、常態化、高規格的農業“達沃斯”,匯聚全球智慧,共築韌性農食未來。
值得關注的是,大會創新推出公益林、低碳跑、田間展、農食匯、青年大賽等多元活動,讓與會嘉賓感受到農業創新的溫度,在沉浸式場景裏看見農業可持續未來。“WAFI公益林”是大會低碳辦會的標誌性環節,與會嘉賓通過植樹、認領樹苗等方式參與低碳辦會,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世界糧食獎基金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拜耳集團、大北農集團等機構代表共同鑄就“一片林”,成為WAFI大會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承諾。“WAFI低碳跑”倡導節約用電、用水、用紙,優先選擇公共交通、減少私家車使用等日常低碳生活方式。“WAFI田間展”是今年首次舉辦的特色活動,線路設計覆蓋生物育種、智慧農業、都市農業、農食一體等主題,選取包括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育種基地、北京首農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奶牛中心、智能育苗工場,京瓦中心一期、二期等平谷全域全場景標誌性點位,打造“走出會場、走進現場”的全新體驗。“WAFI農食匯”市集匯聚20余家中農創學院優秀企業,現場展示銷售包括有機蔬菜、低GI食品、植物蛋白肉、地方特色農産品等在內的核心産品。
“作為北京農業中關村核心區,平谷始終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在合成生物、關鍵技術轉化、企業集聚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這些進展既是大會落地的重要基礎,更是我們服務首都和全國農業發展的關鍵支撐。”平谷區副區長彭石介紹,在合成生物領域,平谷正加速推進農業中關村合成生物産業園建設,大會當日舉行了農業中關村合成生物産業園揭牌,目前已落地北京農業食品合成生物創新中心、農業微生物國際創新研究院。其中,合成生物創新中心將建成千升級中試生産線及AI生物設計自動化&&。關鍵技術轉化方面,平谷已實現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高效貫通,自主研發的蛋雞DNA芯片“鳳芯壹號”打破國外壟斷,沃德系列白羽肉雞品種填補國內空白,基因編輯抗藍耳病豬實現100%抗病;華北地區最大的815畝智能溫室集群即將投入使用,集成無人機協同作業、環境智能感知等技術,畝均産量較傳統種植提升3倍以上。目前,平谷已集聚首農、拜耳、博瑞迪等多家涉農企業,通過117個“博士農場”吸引411名博士落地,推動超百項成果轉化。“未來,我們將以本次農業科技創新大會為契機,持續深化創新,打造全國農業科創中心。”
據悉,本次大會持續至10月15日,期間將以南南合作、科技賦能女性、設施農業、消除貧困飢餓、農業保險、可持續金融、可控農業、智慧養殖、糧食減損、爬行動物、土地經營權流轉等為主題,舉辦十余場專題會議、平行會議,以及中非農業科技合作等國際交流活動。未來,大會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前沿的議題和豐富的活動,鏈結全球智慧,匯聚全球力量,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平谷區農業中關村建設,吸引頂尖人才與項目入駐,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農業強國戰略提供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