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餐飲賽道增速放緩、成本高企與同質化加劇,餐飲品牌亟須借助店型創新實現差異化破局。其中,“衛星店”作為一種店舖創新的模式,正成為許多品牌探索的重要方向。
為探索中國餐飲店型創新最新的發展趨勢,突破餐飲行業成本高企和同質化的困局,紅餐産業研究院發布了《2025中國餐飲店型創新趨勢研究報告》。
9月23日,在2025中國餐飲品牌節(第34屆HCC餐飲産業博覽會)舉辦的2025餐飲標杆品牌發展論壇上,紅餐産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唐欣對報告進行了解讀分享。
餐飲行業承壓前行,政策與消費變革倒逼餐飲模式升級
近年來,我國餐飲行業持續承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1—8月餐飲累計收入為36,480億元,同比上升3.6%,增速大幅回落。與此同時,美團餐飲數據顯示,近年來餐飲行業的閉店數量持續攀升,新增門店數卻呈現大幅波動。凸顯出餐飲行業新老更替頻繁、競爭持續加劇的特點。
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消費端也正經歷深刻變革。特別是伴隨人口結構變化和家庭規模輕量化,“悅己”型餐飲消費日益流行,居民對高品質餐飲的需求不斷提升。另一方面,消費者更趨理性,追求質價比成為主流趨勢,導致近年餐飲客單價明顯下滑,為門店經營帶來全新挑戰。紅餐大數據顯示,中國居民外食比例正不斷攀升,預計在2035年將達到35%。
在這樣的趨勢下,餐飲業態也經歷着結構性的轉變。紅餐大數據顯示,近年來,餐飲堂食的佔比正持續下滑,預計2025年將降至75.9%。而外賣市場規模則從2019年的5,980億元穩步擴張,預計2025年將達14,000億元。在此背景下,餐飲品牌亟須通過模式創新與升級,開拓新增長空間,增強市場競爭力。
傳統門店陷入同質化、高成本困局,場景與選址布局加速分化
近年來,我國傳統餐飲門店的經營主要面臨同質化嚴重、經營成本高、運營效率低及場景覆蓋不足等痛點,若想突破經營困局、實現持續發展,必須緊跟行業趨勢主動求變。
例如在餐飲選址方面,居民社區中,中式快餐與茶飲品牌為降本涌入開設外賣店;寫字樓內,中式正餐品牌通過“快餐化”提效,中式快餐則因為門檻低陷入“大開大闔”的循環,甜點飲品則因前期擴張過度而導致增速減慢。真正的創新並非簡單位移,而是針對選址痛點進行的商業模式與運營效率的根本性重構。
近年來,餐飲市場的進一步分化,能系統性解決成本、效率與同質化問題的新模式正帶領着餐飲企業彎道超車。例如,中餐正餐中,傳統酒樓承壓,而垂直的地方小炒類通過供應鏈整合與質價比實現逆勢擴張。西式快餐憑藉標準化穩健增長,中式小吃則因同質化面臨閉店潮。甜點飲品賽道低價品牌靠價格戰擴張,中高端品牌閉店率攀升。
在此背景下,店型創新作為解決這些痛點的重要探索方向,受到餐飲品牌青睞。店型創新既能通過差異化定位、輕量化設計的方式降低餐飲品牌成本、提高競爭力,又能優化場景適配與運營效率,可以為傳統餐飲門店注入新的生存與發展活力。
價值鏈驅動店型創新,凸顯四大核心方向
面對宏觀增長放緩與賽道內卷競爭加劇的雙重挑戰,餐飲品牌積極探索以衛星店為代表的創新店型,以謀求有效的破局路徑,實現長效經營。
其中,城市配送網絡(外賣員與算法助力)、商業地産(租金分化推動店型適配)、供應鏈(技術進步提升品質與SKU)、勞動力結構(人效優化與智能化)、數智技術(第三方服務普及)以及消費者(追求效率與體驗),正共同重構門店選址、服務流程、空間動線與人力配置等核心要素,推動創新朝着運營模式輕量化、場景體驗多元化、數智一體化和生態協同化的四大方向演進。
餐飲店型創新特徵一:向輕量化、小型化和次級地段發展,以此降低租金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當下餐飲行業租金成本壓力大,核心商圈租金高,易壓縮利潤。在此背景下,許多餐飲品牌積極探索輕量化、小型化的衛星店模式和積極布局次級地段,這類店型憑藉較低的租金水平,有效控製成本;同時,小型化結構也減少了裝修、設備和人力等方面的初始投入。此外,衛星店運營模式靈活,更易於快速複製和擴張,有助於品牌以成本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高度契合當前大眾餐飲對性價比與高效規模擴張的雙重需求。
餐飲店型創新特徵二:適配場景多元化拓展,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提升門店綜合收入
為應對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用餐需求與場景,餐飲門店正通過優化空間設計、豐富菜品組合及延長營業時間等方式,實現從單一功能向覆蓋商務、社交、親子等全時段複合場景的轉型升級,從而有效拓展客群並提升單店營收能力。
餐飲店型創新特徵三:積極擁抱數智化工具和最新技術成果,減少綜合成本
人力成本持續攀升且招工難度加大,成為餐飲行業痛點。利用數智化工具和新技術,如自動烹飪設備、AI技術的使用等,餐飲品牌可在衛星店等新型門店模型的應用中減少部分重復性人工勞動,減少對人力的依賴,同時驅動店舖選址、選品等決策,設計出更適配目標客群的産品。
此外,數字工具系統還能實時對運營數據進行監控、診斷、優化等處理,形成“數據-優化”閉環,助力門店實現更高效的精益化運營。
餐飲店型創新特徵四:突破單店獨立運營的封閉模式,構建資源共享的協同生態
從生態共生視角,餐飲門店可聯合周邊商業體、跨業態品牌及供應鏈夥伴,在選址上依託商業體共享客流、動線設計互聯互通促進客流轉化、供應鏈集中整合降本提效、私域營銷共享流量增強用戶粘性。借助創新店型如“衛星店”等靈活形態共建數字&&實現數據互通,多維度協同打造共生生態,提升整體運營效能。
五類典型創新餐飲店型,推動餐飲行業多元發展
在運營模式輕量化、場景體驗多元化、數智一體化和生態協同化的特徵下,具體創新實踐正圍繞不同邏輯與目標展開。
當前,行業中存在既有承載品牌價值、注重人工服務等的基礎型門店,也有通過適配外賣、引入智能技術等方式,實現場景拓展、效率提升等的創新型門店,推動行業多元發展。同時,也存在一個門店不再局限於單一路徑,而是融合多個創新方向,實現品牌展示、效率提升和體驗優化的多重目標,持續拓寬餐飲經營的可能性邊界。以下內容將聚焦於兩種典型衛星店創新店型的深入分析與比較。
外賣專門店:高效轉化線上流量,通過“小型化、輕量化運營”降本提效,構建新增長模型
在餐飲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外賣專門店憑藉場景化定位、線上流量運營及輕量化模式,正成為品牌突破增長、提升市場份額的重要路徑。
具體而言,外賣專門店作為衛星店中的重要店型主要以場景化運營切入市場。其通過效率至上的空間與産品設計保障出餐流暢,結合線上數據與實地研判鎖定優質點位,並依託母品牌資源打造差異化外賣競爭力。這套體系不僅適用於初創品牌快速切入市場,也為成熟餐飲企業拓展外賣業務提供了參考。
共享店:依託主店精準選擇客群,聚焦“少而精”産品,實現差異化競爭與資源共享
作為衛星店的一個重要類型,共享店亦是近年來餐飲行業的重要創新。共享店主要通過在餐飲門店內開設如專注於外賣的小型餐飲單元等,幫助品牌實現降本增效、拓展線上渠道,並測試新品類市場。
基於此模式,共享店的核心策略在於客群選擇——需依託主店現有客流,匹配外賣“少而精”的消費需求。産品應聚焦高利潤、標準化且適合外賣的“明星産品”,避免菜單大而全,並可通過與主店聯動開展雙嚮導流,實現1+1>2的協同推廣效果。
直擊餐飲經營全鏈路痛點,美團衛星店助力品牌破局
面對當前行業的挑戰與店型創新趨勢,品牌應精準識別經營閉環中的核心痛點,通過系統化、針對性的策略逐一破解,從而構建可持續的健康經營體系。
餐飲品牌經營閉環,指的是將門店的各個運營環節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自我驅動、持續優化、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最終實現降本增效、提升口碑、增加盈利的核心目標。其涵蓋市場調研與定位、産品與供應鏈、門店運營與體驗、營銷與引流、數據反饋與分析、復購與傳播六大核心環節。
基於餐飲賽道目前的痛點及品牌對於外賣場景經營轉型的核心需求,美團依託數據、流量與技術生態,提供一站式新店型解決方案,有效降低品牌探索新模式與新增長的門檻。基於實現店舖長效經營的核心,自2023年以來,美團已與外婆家等900多個知名品牌合作衛星店模式,截至2025年9月已在全國孵化出超8,000家衛星店,並持續高速拓展區域布局。
美團衛星店以投入輕、回本快、效率高、政策好的特點,助力餐飲企業實施店型創新。通過攜手餐飲品牌探索出適配外賣場景的三大店型——外賣廚房、小堂食店與共享店,並提供全鏈路服務支持,助力品牌長效經營、實現穩健增長。
例如外婆家衛星店(外婆送到家)屬於外賣廚房店型,其通過美團提供的AI選址工具,精準鎖定高潛力點位,實現了從城市布局到單點選址的科學決策;在産品端,外婆家依託數據洞察大幅精簡SKU、優化定價與套餐設計,有效提升出品效率和競爭力。店均月交易額達23萬元,盈利端亦實現了好成績,為傳統正餐品牌突圍外賣市場提供了重要範本。
木屋燒烤衛星店則屬於小堂食店型。品牌通過社區小堂食模式突破傳統大店高成本、長回本週期的限制,以50㎡左右的輕量化小店進駐社區的模式,減少運營衝突壓力,平均回本週期6個月,遠快於傳統店舖。門店通過精簡SKU,聚焦高流轉菜品,適配外賣與快取場景。同時依託成熟供應鏈和數智化運營,月店均訂單可達1,000單,形成“小堂食+外賣”的模式,顯著提升品牌抗風險與規模化擴張能力。
通過研究2025年餐飲行業店型創新的發展趨勢,不難看出,店型創新已從餐飲品牌的“可選項”變為“必選項”。
頭部品牌的實踐印證,通過輕量化布局(壓縮面積、轉向社區等低成本區域)、數智化賦能(AI選址/選品、智能設備)、生態化協同(跨業態共享資源),能有效破解經營痛點。美團衛星店解決方案,更加速了創新模式的規模化落地,為品牌降本增效、實現長效經營提供了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