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園近日發布公告稱,終止全資子公司原本計劃在雲南投資的2億元含乳飲料産線。官方對於項目終止的解釋為“土地規劃、産業規劃等有關客觀因素”,但業內普遍認為與李子園的含乳飲料營收下滑、現有産能未能充分利用有關。據了解,截至去年,李子園五座工廠的總産能為37.59萬噸,實際利用産能為24.88萬噸,産能利用率僅為66%。2025年5月,李子園還宣布投資3.2億元在寧夏新建包括全脂脫脂奶粉在內的生産線。從含乳飲料到奶粉,李子園渴望開闢“第二增長曲線”,但奶粉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行業進入存量階段,李子園要想突出重圍難度不小。
叫停2億元項目
此次李子園終止的産能項目自2022年開始籌劃。2022年1月12日,李子園全資子公司雲南李子園食品有限公司與陸良縣人民政府簽署《投資合作協議》,擬在陸良工業園區青山片區雲南李子園食品有限公司北側規劃投資建設三條含乳飲料無菌灌裝生産線,配套建設倉庫等附屬設施。項目總用地規模約89畝,計劃總投資約2億元。而今年9月12日,雲南李子園與陸良縣人民政府簽署《雲南李子園含乳飲料(二期)項目解除協議書》。
對於項目終止的原因,李子園方面在公告中解釋稱,“因土地規劃、産業規劃等有關客觀因素,相關手續不能滿足項目開工建設和發展需求。根據公司産業布局及可持續發展,考慮到時間成本、項目規劃和行業需求變化等情況,為進一步加速全國化布局、搶抓市場機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投資風險,維護公司及股東利益,經公司審慎研究,與陸良縣人民政府友好協商,決定終止該項目”。
“李子園是典型的‘不幸中的萬幸’。”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對北京商報記者&&,“目前國內絕大多數乳企,包括生産乳飲料、液態奶、酸奶的在內,均面臨産能過剩的風險。2020年以前,國內的加工已出現産能過剩,2020年以後,隨着國家鼓勵新建産能,各大乳企包括李子園都在擴産能。但實際上,整個市場的需求相對過剩,有些企業的産能已經建成,無法收回。”
自2021年登陸A股市場以來,李子園持續擴張産能。2021年,李子園首發募資7.76億元,2023年發行可轉債再募資6億元,總計募資13.76億元,其中絕大部分均投入到擴産能項目中。
李子園方面在2025年半年報中稱:“公司近年來持續穩健地推進産能優化布局,在浙江金華、浙江龍游、江西上高、雲南曲靖、河南鶴壁五座自有生産基地的基礎上,對浙江金華總部生産基地再增設年産15萬噸的含乳飲料生産線,並進行擴産及智慧化工廠的升級與改造,目前該項目正在建設中。此外,江西李子園的二期工程已於2024年底完工並投入使用。”
目前,李子園仍有5個較大的在建項目,計劃投資金額達15.8億元。根據此前披露,到2029年,李子園的相關項目産能將完全釋放,屆時産能將提升至59.26萬噸。以此估算,其産能相比2024年將增長58%。
謀“第二增長曲線”
含乳飲料是李子園的核心收入來源,但近年來該業務板塊營收承壓。
據了解,含乳飲料是以乳或乳製品為原料,加水及適量輔料經配製或發酵製成的飲料。2025年上半年,李子園含乳飲料業務營收約5.83億元,同比下降11.19%。其他業務營收約3582.51萬元,同比增長達77.86%。對於上半年整體營收下滑,李子園方面&&,主要係本報告期市場競爭加劇及公司銷售策略調整影響,導致銷售額下降所致。
對於李子園來説,如果銷售跟不上,如何消化新增産能將成為需要面對的難題。財報顯示,截至去年,李子園五座工廠的總産能為37.59萬噸,實際利用産能為24.88萬噸,産能利用率僅為66%。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為,“在核心單品銷量下滑、現有産能並未滿産的情況下,繼續擴産在加劇閒置風險的同時,也會佔用現金流”。
作為依靠甜牛奶起家的企業,李子園的含乳飲料業務佔比超九成,存在過於依賴單一品類的問題。事實上,李子園也試圖通過多元化布局解題,從椰奶、奶咖到AD鈣奶,幾乎覆蓋了所有熱門的飲料賽道。2024年4月,李子園宣布推出AD鈣奶;同年底,推出“VitaYoung活力維他命”維生素水;今年5月,李子園宣布擬投資3.2億元在寧夏銀川實施“日處理1000噸生乳深加工項目”,建設全脂脫脂奶粉、濃縮奶、稀奶油、奶酪等生産線。
對於進入奶粉市場背後的考量,今年9月李子園方面在回應投資者提問時&&,此舉是基於對行業發展趨勢的審慎研判,並結合公司在原材料成本控制方面的需求。在奶粉生産方面,將充分利用李子園現有成熟的生産管理體系和資源。宋亮&&,“李子園做全脂脫脂奶粉,本質上還是要做乳飲料和液態奶,因為李子園認為寧夏的奶源相對便宜”。
柏文喜也&&,“工業奶粉和乳製品加工屬於重資産、低毛利業務,伊利、蒙牛、新希望等巨頭在寧夏均已布局,産能充足,價格戰激烈。奶粉、奶油業務同樣競爭激烈,李子園能否憑藉成本、區域奶源和飲料渠道優勢打開B端市場,仍需觀察其客戶拓展進度與産能爬坡速度。短期內,新項目對業績貢獻有限,並且資本開支高企,李子園現金流和負債率值得持續關注”。
對於如何應對奶粉市場競爭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通過郵件向李子園發出採訪函,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