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12日電(記者王忻)9月11日,2025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在京舉辦,公安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衞生健康委、海關總署和市場監管總局集中通報了近期食品安全專項工作成效及下一步部署。多部門協同發力、持續高壓整治,推動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公安部副部長楊維林介紹,今年以來,公安機關深入開展“崑崙-2025”專項工作,破獲一批大案要案,及時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其中,北京破獲“11·18”制售假劣減肥糖果案,查明不法分子通過直播帶貨銷售非法添加西藥成分的“天然減肥糖果”;浙江多地破獲“非法添加硼砂”系列案件,抓獲嫌疑人11名,協同電商&&下架涉案商品;湖南株洲破獲“8·26”制售假驢肉案,查獲非法屠宰馬肉冒充驢肉銷售行為。針對校園食品安全、肉製品、保健食品等領域犯罪,公安機關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並於9月9日上線“全國環境資源和食品藥品犯罪線索舉報&&”,鼓勵公眾積極舉報食品犯罪線索。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麥爾丹·木蓋提&&,農業農村部堅持把法律貫徹作為農産品質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將全體農戶納入監管,各地對全體農戶實現日常巡查全覆蓋,年均執法超3000件;對禁用藥物使用從嚴處罰,查辦行刑銜接案件400余件,對農戶違法使用禁用藥物實施行政拘留;辦理常規藥物殘留超標行政執法案件1.2萬餘件。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逐步常態化,綠色優質農産品數量突破8.6萬個,“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長超過8%,為農産品質量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國家衞生健康委副主任劉金峰&&,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和風險監測評估取得積極進展。截至目前,累計發布1725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覆蓋面和指標嚴謹性大幅提升。今年新發布《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等126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及標準修改單,並率先推廣食品數字標籤,提升消費者選購體驗。同時,實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繪製食品安全風險地圖,指導公眾科學飲食。持續優化“三新食品”審查和食藥物質管理,批准“三新食品”51項,大力支持合成生物等新興類“三新食品”行業創新發展。
海關總署副署長王軍介紹,今年以來,海關全面推進進口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前已對輸華食品生産企業實施註冊管理全覆蓋,涉及全球179個國家(地區)9.3萬家企業。今年1月至8月,新增46個國家(地區)110種(次)農食産品准入,新增註冊境外食品生産企業4877家,進口食品貿易額達8647億元。通過“智慧海關”建設,強化全鏈條風險防控,依法暫停38個國家(地區)498家企業輸華資質,退運或銷毀不合格食品5924批次,有效阻止不安全食品流入國內市場。
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柳軍&&,圍繞農村市場、校園食堂、肉製品及食用油等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整治。今年以來,檢查食品生産銷售主體256.76萬家次,立案查處違法案件8.79萬件,收繳假冒偽劣食品1361.79噸;校園“互聯網+明廚亮灶”覆蓋率達到98.5%,有效壓實校園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查處肉製品和食用植物油消費欺詐案件逾2.0萬件,濫用食品添加劑案件7756件,全鏈條防控機制日益完善。
據介紹,市場監管總局針對農村市場“三無”“山寨”食品、偽劣過期食品等突出問題,檢查食品生産銷售主體256.76萬家次,查處違法案件8.79萬件。對中小學校園食堂、校外供餐單位全面排查35.37萬家次,督促整改隱患26.2萬個,立案查處違法案件7012件,“互聯網+明廚亮灶”覆蓋率達98.5%。檢查肉製品生産經營主體156萬家次,查處違法案件1.95萬件;檢查食用植物油生産經營主體80.1萬家次,責令整改6337家,查處違法案件782件,肉製品、食用植物油消費欺詐亂象得到有力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