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無錫陽山鎮返鄉新農人高淼潔、張燁琳 新桃農種出香甜水蜜桃(追夢路上)
兩位昔日“白領”,如今都成了種出香甜水蜜桃的新桃農。前不久,在江蘇無錫惠山區今年的優質水蜜桃評選中,陽山鎮高淼潔、張燁琳兩位新農人的家庭農莊雙雙獲得大獎。
陽山水蜜桃汁多味甜,是無錫的城市名片之一。陽山鎮是遠近聞名的桃鄉,種植着3.8萬畝水蜜桃,年産量3.5萬噸,産值超9億元。近年來,隨着陽山水蜜桃走俏,不少外出工作的村民選擇返鄉,為家鄉的水蜜桃事業貢獻力量。
高淼潔年近40歲,是土生土長的陽山鎮桃園村人,大學畢業後在市區一家連鎖企業做人力資源工作,5年前辭職回鄉專門做起了水蜜桃産業。“父母眼看快70歲了,水蜜桃之鄉特別需要年輕人,何況我這陽山女兒也真心熱愛桃鄉。”高淼潔爽朗笑道。
在採摘季,不到早晨6點,高淼潔就急匆匆趕到自家桃園,摘好的桃子已經一筐筐擺滿了田頭。白裏透紅的水蜜桃,水靈、粉嫩,仿佛一張張娃娃臉。
“天太熱,大家每天不到4點就起床了,保證天濛濛亮就採摘。”高淼潔幫忙把桃子運到不遠處的倉庫,套袋、裝箱、貼快遞單,忙碌不停。
高淼潔説,父親18歲就種桃,至今已種了50年,自己是在桃園里長大的,年少記憶裏滿是綠的樹、紅的花、粉的桃……“咱陽山的桃園多美啊,特別是這水蜜桃,吃一顆唇齒留香。”從施肥、除草,到剪枝、授粉,再到套袋、採摘,這一套種桃本領她從小就跟着父母學會了。讀中學的暑假,她還跟着父親在村裏收桃子再拉到上海批發市場售賣,一路顛簸,酷熱難耐,但豐收的喜悅總在心間。
回鄉之後,高淼潔立馬成了家裏水蜜桃種植的操盤手,父親母親、公公婆婆幾位老桃農忙田間管理,她負責營銷推廣,製作小視頻得心應手,農忙時還給老人打下手,把20畝桃園經營得有條不紊。“陽山水蜜桃品質越來越好,近幾年物流又方便,現在坐在田裏就把桃子賣掉了,有時買桃人的電話多得都接不過來!”高淼潔笑着説出甜蜜的煩惱。
這幾年,高淼潔家裏的桃園在一點點擴大,除了原來自家的桃園,陸續有親戚和村裏人轉給她一兩畝地,她總樂於接過來,穩紮穩打搞適度規模經營。鄰近的阿公阿婆看她在田裏忙活,也跟她拉話:“過幾年我們種不動桃子,就交給你種吧!”“好咯好咯!”高淼潔連聲答應。
張燁琳年齡比高淼潔小幾歲,家在陽山鎮火炬村。前些年她在企業做審計工作,業餘也&&家裏賣桃子。去年乾脆辭職回鄉,一門心思經營自家的30畝桃園。“我的朋友們第一次吃到陽山水蜜桃後讚不絕口,説這是他們吃過的最好吃的桃子!”張燁琳快人快語。
張燁琳種桃,希望提升其中的科技含量。首先是穩定甜度。這兩年,她試驗多種種植配方,用發酵的黃豆渣施肥,努力把水蜜桃甜度穩定在口感最好的15度上下。今年水蜜桃初上市時,張燁琳天天盯着桃子的甜度和品相,“又緊張又期待,有一種在職場時年審的感覺。”
張燁琳對農業機械化也感興趣,自家桃園裏用上了旋耕機、挖掘機、割草機等,還鋪設了自動噴淋系統,手機上一點,系統就啟動工作。外出參觀學習時,她發現有很多適合各種種植場景的先進機械和工具,光剪枝工具就有很多種,“這些工具如果用到水蜜桃種植上,能幫助桃農提高效率,種出更多更好的桃子。”
“水蜜桃種植最大的困境是後繼乏人,老桃農們一天天老去,新桃農如何才能接得上?”張燁琳説,希望通過機械化,吸引更多年輕人從事農業。
這幾年,陽山鎮返鄉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也為桃鄉帶來了新變化,他們忙碌的可不止一個蜜桃季。種桃之餘,高淼潔在栽培綠植,也做絲綢文創。張燁琳則把自家桃園做成了小型農業綜合體,有民宿、餐飲、菜園,可以承接團建活動、青少年科普教育。新桃農眼裏的桃鄉,一年四季都有美好風景。(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