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破繭之道,2025中國餐飲城市行-廣州站落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31 14:17:51
來源:新華網

共探破繭之道,2025中國餐飲城市行-廣州站落幕

字體:

  今年以來,餐飲行業仍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在新環境下,企業怎麼做才能實現持續增長?餐飲品牌如何通過創新始終保持生命力?

  7月29日,“2025中國餐飲城市行”廣州站暨《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5》新書發布會活動舉辦。本次活動由紅餐網主辦,紅餐産業研究院、紅餐成長社共同承辦,可口可樂、蒙牛、海底撈、陶陶居、三胖蛋、緹裏咖啡、德馨食品、燕語茶業等品牌提供支持。

  以“餐飲破繭,智啟未來”為主題,廣州市商務局一級調研員王小華,廣州市商務局商貿服務處處長梁志銳,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譚海城,華為原人力資源副總裁吳建國,廣東烹飪協會名譽會長余立富,廣東省粵菜産業發展促進會會長王傑忠,廣東省潮菜文化研究會會長、魚仔哥創始人張耿明,廣東省食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半島餐飲董事長利永周,廣州市美食之都促進會會長、食尚國味集團董事長尹江波等50余位行業領導、資深專家及頭部餐飲品牌創始人齊聚一堂,圍繞餐飲行業新變化、組織力重構、品牌力建設等話題展開深度探討。

  廣州市商務局市管一級調研員王小華和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譚海城為本次活動進行了開場致辭。

  王小華&&,大灣區是中國餐飲創新的沃土。廣州,不僅是美食地標,更已成為餐飲行業標準化、數字化、品牌化的策源地,為全國餐飲升級提供“灣區經驗”。餐飲行業在服務消費中舉足輕重,餐飲板塊是重要的抓手和切入口。接下來,廣州商務部門將錨定三大方向:持續擦亮“食在廣州”金字招牌、拓展國際美食版圖以及打造“美食+”活動矩陣。

廣州市商務局市管一級調研員王小華

  譚海城&&,目前餐飲業正處於困難且關鍵的時期,接下來要如何促進消費、健康飲食、擦亮“食在廣東”金字招牌,廣東省餐飲協會將聯合全省6家産業鏈協會發布聯合倡議書。現場,譚海城宣讀了倡議書,徵詢參會嘉賓意見,並計劃近日向省相關部門進行專題匯報。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譚海城

  餐飲業迎來新轉折點,企業如何靠組織力重構增長曲線?

  當前餐飲行業正在經歷新的發展周期。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餐飲新周期,組織力成為企業突破增長瓶頸的關鍵。如何重構組織力實現逆勢增長?

  在吳建國看來,企業要長期活下去,要靠強大的“組織力”。如何構建組織力呢?餐飲企業必須需要在認知上升級,這三點非常關鍵:從規模增長到價值增長,規模增長的前提,必須是顧客價值的增長;從先事後人到先人後事,對連鎖企業來説,支撐競爭力的是組織力;從山寨模仿到組織創新。

華為原人力資源副總裁吳建國

  吳建國還分享了企業構建組織力重點努力的三大方面。首先,企業要構建中國環境下的“合夥制”;其次,要抓幹部,才能讓組織變革落地;第三,目標導向很重要,但系統能力更重要。 最後,吳建國總結道,現在餐飲行業處在低谷,但環境低谷是“激發器”和“升級器”。“現在企業的組織力必須升級形成核心競爭力。”

  《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5》新書首發

  活動現場,《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5》新書首發儀式舉行。在眾多協會領導、餐飲品牌創始人和業內專家的見證下,廣州市商務局市管一級調研員王小華,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譚海城,廣東省粵菜産業發展促進會會長王傑忠,廣東省食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半島餐飲董事長利永周,廣東省潮菜文化研究會會長、魚仔哥創始人張耿明,廣東烹飪協會名譽會長余立富,廣州市美食之都促進會會長、食尚國味集團董事長尹江波,深圳市烹飪協會會長劉永忠,紅餐網創始人陳洪波一齊上&,共同按下啟動按鈕,宣布《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5》正式出版發行。

  陳洪波&&,今年是紅餐創立的第18個年頭,也是《中國餐飲發展報告》正式出版的第5年。這十八年,紅餐一直扎根在餐飲這片熱土裏,牢記自己的使命——“服務餐飲産業上下游,助力中國餐飲産業升級”,努力打造一個“內容+數據+活動”協同驅動的餐飲産業服務&&。

  作為關注餐飲、研究餐飲、從事餐飲必備的“紅寶書”,《中國餐飲發展報告》系列書籍連續4年暢銷,截至目前總銷量超6萬冊,觸達人數累計超60萬人。

  全新首發的《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5》,依託多年深厚積澱的紅餐大數據及詳盡的走訪與調研,全鏈視角解析産業,涵蓋宏觀背景、消費者偏好、細分品類及供應鏈等,以十大章節、40余個小節構建清晰産業認知,助從業者把握産業脈搏。

  紅餐網聯合創始人、副總裁樊寧以《從大數據看餐飲發展的新趨勢》為主題,從宏觀背景、行業趨勢等方面對《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5》的亮點進行了解讀分享。

  樊寧指出,目前餐飲業發展呈現出5大趨勢:餐飲行業的連鎖化率與規模化程度持續提高;特色化、地域化餐飲逐步崛起;餐飲品牌已經從過去單純追求規模發展到“求精求穩”發展的階段,精細化運營成為品牌重要的課題;消費動能有待提升,消費者的餐飲消費整體偏保守;隨着餐飲行業競爭加劇,品牌力較強的餐飲品牌更能穿越周期。

  餐飲品牌如何穿越周期迷霧?

  在行業變革與消費變化交織的當下,品牌力成為餐飲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法寶,而連鎖發展則是企業擴大規模的重要路徑。

  活動現場,紅餐産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唐欣與香港內地餐飲協會創會會長、翠華集團中國區行政總裁唐一瀚,深圳市烹飪協會會長劉永忠,廣州市美食之都促進會會長、食尚國味集團董事長尹江波,蠔門九式創始人陳漢宗,蒙自源創始人李紅偉,就“品牌力建設-餐飲連鎖發展之道”的話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唐一瀚&&,近兩年,翠華進行了一些年輕化探索,比如改小店模型,推出了翠華Express,其面積多在50多平方,最小的店只有28平方。相對翠華餐廳,翠華Express産品更精簡,主要做經典港式麵包以及飲品。翠華餐廳的客群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但翠華Express20-25歲的顧客佔比更多,明顯年輕化。

  劉永忠&&,不是所有的餐飲企業都需要創新,餐飲老闆要根據企業不同的基因,判斷是否需要創新。“企業要順勢而為,適者生存,不要一味創新,因為創始人的基因不會改變,他會順着環境去控制自己,找自己的生存方式。”

  尹江波認為,對餐飲門店來講,創新包括出品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陶陶居自2015年走出廣州老西關開出第一家分店以來,堅持最好的傳承便是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門店每兩年迭代升級一次,目前已推出5.0版本。到2025年底,陶陶居全國門店數量將到達46家,十年間陶陶居沒有關過一個門店,實現了持續增長,這一切基於在出品、環境、服務等方面不斷的創新發展。

  陳漢宗認為,創新必須在“根”上進行創新,否則是失敗的。比如在菜品迭代方面,以“蠔門九式”為代表,融合中西技法,不斷推出上百種新菜;産業鏈拓展,革新曬蠔工藝,研發蠔臘腸、蠔罐頭、蠔黃油、蠔芝士、甚至蠔粽、蠔月餅、蠔包子、蠔扁食等創新産品;文化推廣方面,打造全視頻矩陣自媒體,分享推廣蠔文化體驗。

  李紅偉則提到,品牌是最大的流量池,企業深耕品牌第一,強化産品從差異到差距,最終才能搶佔價值鏈高地。在産品上,蒙自源堅持日日迭代,月月上新,月月復盤。在現熬、現做、鮮選的趨勢下,蒙自源從過去的現熬原湯迭代為每天現熬雞湯,每天真熬湯,更加貼近顧客語言,顧客心智。“我們主張顧客第—的價值觀,一切圍繞顧客需求去突破,去擊穿打透一米寬千米深。”

 組織力成為餐飲企業突圍的核心

  複雜多變的新形勢下,餐飲企業如何能夠快速調整戰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運營效率?核心就是企業的組織力,它也是餐飲企業在新形勢下實現突圍的關鍵所在。

  在紅餐成長社聯合創始人&運營總監李棒的主持下,亞洲吃麵公司發起人胡傳建,佛山市飲食同業商會會長、如軒海鮮砂鍋粥創始人羅龍明,廣東省食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半島餐飲董事長利永周,廣東省粵菜産業發展促進會會長王傑忠,美食文化學者鐘潔玲等嘉賓,圍繞“組織力重構-新形勢下餐飲企業突圍的核心引擎”話題進行了深入分享和討論。

  胡傳建直言,沒有一個品牌是靠乙方做起來的,一定是靠組織力做起來的。在他看來,企業構建組織力需要跟顧客溝通,這個溝通是雙向的。“以顧客為中心的本質是聽人家説,今天存量市場是‘説者負責制’,不是你聽懂了沒有,而是我講明白了沒有。”

  羅龍明指出,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着不同的經營目標和組織現狀。企業需要基於這一基本邏輯,制定組織架構。以如軒海鮮砂鍋粥為例,曾研究過海底撈的“扁平化”組織架構以及南城香“飛碟式”的組織架構,但都不適合。最終,如軒海鮮砂鍋粥將組織架構調整為“矩陣式”的兩條線,一條是運營線,另一條則是業務線,極大地優化了溝通成本並提升了效率。

  利永周説道,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要有階段性的戰略重構。當前,餐飲進入微利時代,企業想實現增長就要掌控成本。比如半島餐飲,將茶、酒、人力資源、設計、培訓教育等多個環節組建成一個系統的生態體系,將成本掌控在自己手上。

  王傑忠圍繞着“流量”和“顧客”兩個關鍵詞進行了分享。他&&,不少餐飲企業為流量花了很多錢,但要將“流量”變為“留量”,需要企業有專業的知識、專業的團隊。同時,企業還應該思考,如何將門店與顧客的關係,從交易關係上升到價值共生,企業要體現消費者到店消費本身的價值。

  鐘潔玲則呼籲餐飲行業媒體、餐飲企業、行業專家等共同努力,“大膽地走出去!美食是無國界的,美食可以無縫地融入世界。”

  “2025中國餐飲城市行”廣州站暨《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5》新書發布會收官,為廣大餐飲人搭建一個資源共享、交流互動&&,暢聊行業新變化、新趨勢,深入探討餐飲企業的組織力、品牌力建設等話題。接下來,“中國餐飲城市行”活動還將走向更多熱門城市,與更多餐飲人交流,共探餐飲發展新趨勢。

【糾錯】 【責任編輯: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