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4日電(記者 李楠)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農業始終是國家發展的根基,而科技則是推動這一古老産業煥發新生的關鍵力量。河北金沙河集團,一個曾經的家庭式掛麵作坊,如今已成長為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其蛻變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産品加工研究所)的科技智慧。
二十年風雨兼程,金沙河集團實現了從單一加工廠到三産融合田園綜合體的華麗轉身。這一轉變,不僅僅是規模上的擴張,更是産業鏈深度與廣度的全方位提升。在金沙河的生産基地,科技的力量無處不在,它滲透進每一粒小麥的生命周期,從種植、收割到加工、銷售,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着科研人員的心血與智慧。
科技賦能農業 一粒麥的“華麗變身”
在沙河儲運加工廠,兩條全國領先的生産線映入眼簾:智能化麵粉車間日處理能力高達5000噸,全自動掛麵流水線日産量達2000噸。在這裡,金黃的麥粒歷經72道精細工序,最終蛻變為雪白的麵條,彰顯出現代科技的強大魅力。
自2004年起,農産品加工研究所便與金沙河集團攜手合作。彼時,金沙河集團剛從鄉村麵粉廠轉型為面業公司,站在新的起點上,他們懷揣着將高品質掛麵銷往各大城市、端上百姓餐桌的夢想。金沙河集團董事長魏海金表示,這一轉型正是為了響應“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的國家號召,通過科技力量提升掛麵品質。
二十年磨一劍,農産品加工研究所的穀物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圍繞掛麵製造鏈,接連攻克了小麥原料質量控制、掛麵節能乾燥及智能化裝備創制等核心技術。這些技術的突破,不僅提升了掛麵生産效率,還實現了産品質量、節能減排的多重優化。從麥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着農業科技的智慧與力量。
“好掛麵,源於好麥。”首席科學家郭波莉指出,科研團隊與企業的首要合作,便是根據市場需求,精準篩選出最適合加工掛麵的小麥品種。通過建立原料評價標準和溯源模型,團隊成功明確了優質小麥的分子特徵,為優質專用小麥育種工作提供了“導航圖”。
不僅如此,團隊還構建了龐大的小麥籽粒質量數據庫,並繪製出全國小麥質量地圖。這些創新舉措幫助企業準確選擇最合適生産的品種,極大地提高了掛麵的品質與生産穩定性,使得“斷條”率大幅降低,有效減少了企業損耗。
在掛麵生産過程中,水分的控制至關重要。金沙河集團副總經理左社林介紹,科研團隊研發的梯度控濕系統,在長達130米的定制烘房內大顯身手,使得掛麵乾燥損耗和能耗顯著降低。這一技術的核心在於對掛麵乾燥過程中水分變化的精準把控,從而確保掛麵的完整性與高品質。
此外,在智能化裝備方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與金沙河集團共同研發了全封閉智能化生産系統。該系統實現了從原糧質量檢測、分類、初加工、精深加工、成品包裝的全流程自動化,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並降低了人工成本。
如今,金沙河的掛麵已實現了從麥田到餐桌的全封閉自動化生産。左社林自豪地&&,消費者成為了觸碰這些麵條的“第一人”,而背後則是農業科技與創新力量的堅實支撐。
三産融合共生 “金色麥浪”化身“綠色財富”
科技的力量正在向田間地頭延伸。在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閆裏基地的示範田中,多個小麥實驗品種如中麥6052、中麥578等在此茁壯成長。這裡不僅是國家小麥産業技術體系與國家小麥育種聯合攻關的試驗示範基地,更是科技創新的田野實踐。
近年來,金沙河集團積極攜手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頂尖科研院所,共同參與到小麥育種試驗示範中。這一合作不僅建立了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小麥全産業鏈合作模式,還通過小麥質量追溯體系,實現了從小麥“混種混收”到專品種訂單種植的質的飛躍。這不僅為農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企業效益,更讓廣大消費者享受到了營養美味的面製品,有力推動了我國小麥全産業鏈的轉型升級。
金沙河在合作種植的探索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一套高效種植管理模式。有合作社的職業種植戶欣喜地&&:“現在每人能管500畝地,從種到收,全程實現高標準機械化!”
在沙河市十里亭鎮,昔日的煤礦塌陷區已變身為紅薯嶺,成為當地的新名片。六月的紅薯嶺,油菜田碧綠如海,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與鄰鎮金色的麥田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這裡已經完成了土壤重構和水系治理,投資高達6億元,實現了生態修復與三重效益的完美結合。
紅薯窖博物館內,儲藏能力達500萬斤的地下窖群與加工車間緊密相連,各種紅薯深加工産品琳瑯滿目。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為游客提供了免費參觀體驗紅薯育苗和挖紅薯等環節的機會。
在油菜田的深處,一棟形如帆船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便是金沙河紅薯嶺三産融合示範中心。金沙河集團與農産品加工所多年來的緊密合作,已逐步完成了國際一流中心實驗室和省級科技發展中心的建設。自2020年建立紅薯嶺三産融合示範中心以來,雙方正圍繞面製品新産品、營養健康全穀物産品研發等領域展開新一輪技術合作,繼續助力以“一粒麥”強農興農的新發展。
“科技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農産品加工研究所首任所長、金沙河集團合作發起人魏益民教授如是説。金沙河的發展模式充分證明,通過科技的力量串聯一二三産業,我們不僅能實現“把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手裏”的目標,更能加快驅動産業鏈條走向健全高端,繪就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