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在網上曬出“認養一頭牛”在上海、杭州等地地鐵、小區場所投放的海報,廣告語有“COWS直聘,找工作,直接跟老闆哞!”“跳槽吧!奶牛,聽説你們場曬不到太陽?”等。部分評論認為,此類廣告宣傳有“嘲諷打工人”之嫌,同時質疑其是否涉嫌侵權BOSS直聘。對此,4月16日,認養一頭牛對媒體回應稱,這是近期的一系列廣告,他們的確是在廣告畫面上致敬了BOSS直聘的設計元素,並取得了BOSS直聘品牌方面的許可。(4月16日 界面新聞)
這場爭議看似始於文案創意的尺度把握,實則暴露出品牌在營銷邏輯與社會情緒共振上的矛盾。廣告中的職場隱喻之所以引發抵觸,在於其無意識中強化了“打工人”的生存困境。“直接跟老闆溝通”的標語讓人聯想到BOSS直聘的招聘模式,“曬不到太陽”被解讀為對格子間工作環境的影射,奶牛被賦予的“陽光充足”“情緒關懷”等福利,與打工人面臨的996加班、職場溝通壁壘形成了刺眼對比。正如網友調侃的“奶牛曬得到太陽,打工人卻在工位發黴”,當動物福利被包裝成職場理想狀態,打工人感受到的不是幽默共鳴,而是對自身處境的隱性調侃,這種情緒錯位本質上是品牌對當代職場壓力缺乏共情的體現。
“認養一頭牛”品牌方解釋,廣告創意旨在通過擬人化手法強調對奶牛的精細化照顧,類比企業招聘人才的用心程度,展示“數智化養牛”的産業鏈優勢。然而,這一解釋未能平息爭議。部分消費者認為廣告將奶牛生活與打工人處境對比,凸顯了職場焦慮,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如“奶牛曬得到太陽,打工人卻996”等評論便是這種情緒的直接體現。也有網友認為,這只是幽默營銷,與打工人自嘲式的“牛馬”梗並無直接關聯,是大眾過度解讀。
此次爭議的爆發並非偶然,而是品牌信任危機的延續。“認養一頭牛”就曾因“認養模式”的真實性陷入質疑:消費者發現所謂“雲認養”無法實現牧場溯源,招股書披露的外協奶源比例更與其“自有牧場”宣傳形成反差。這種“重營銷輕産品”的傾向,使得公眾對其廣告創意的審視愈發嚴苛。當品牌的核心承諾尚存疑問時,任何帶有價值主張的營銷都可能被視為轉移視線的“障眼法”。
在社會情緒高度敏感的時代,營銷“玩梗”需建立在對公眾心理的深刻洞察之上。食品企業作為承載民生信任的特殊行業,更需警惕創意與社會責任的失衡。“認養一頭牛”若想扭轉被動,關鍵不在於解釋廣告的“善意初衷”,而在於以更透明的供應鏈管理、更紮實的産品品質重建信任——畢竟,消費者對乳製品的核心訴求始終是安全與真實,而非精巧的營銷話術。
商業傳播的本質是價值共鳴,而非情緒消費。“認養一頭牛”的廣告爭議提醒行業:當品牌試圖用幽默化解社會議題時,必須先讀懂公眾情緒的底層邏輯。唯有將創意根植於對現實的尊重、對消費者需求的回應,而非簡單的熱點借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長久的信任與支持。(馬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