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十一月份中旬左右,遷安市亞灤灣農業公園內千畝胭脂稻隨風搖曳,穗粒飽滿的稻穀在陽光下泛着獨特的紅暈。這片古老的稻種正通過“農業+文化+旅游”的創新模式煥發新生機,成為遷安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鄉村振興“遷安樣板”的生動注腳。
胭脂稻是清代皇室貢品,不僅因其“三伸腰”的獨特品質聞名,更承載着遷安厚重的農耕文化底蘊。據悉,胭脂稻米較細長,圍繞長軸有一絲紅線,故名胭脂米,因其富含蛋白質、鈣、鐵、鋅等營養成分,營養價值極高。胭脂米具有回鍋三次色香猶存、米質不散的特點,而且每一次回鍋,米粒都能伸長一段。這種稻米主要集中在唐山的玉田縣、豐南區、遷安市,此外唐海的一小部分區域也有種植。
江南大學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遷安亞灤灣胭脂米的氨基酸等成分含量非常豐富,此外米中的鈣、鉀、硒等元素的含量也均高於其他地區的胭脂米,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遷安亞灤灣胭脂米以泉水灌溉,因此米中的花青素和鍶的含量高,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近些年來,遷安當地將稻作文化與“老馬識途”“夷齊讓國”等歷史典故深度融合,在亞灤灣農業公園打造稻米文化體驗區。游客既可參與傳統收割、脫粒等農事活動,又能通過文化展陳了解《紅樓夢》中“禦田胭脂米”的前世今生。這種“以文塑旅”的模式,讓沉寂的歷史資源轉化為可體驗、可消費的文旅産品。
遷安市依託“國家文化産業和旅游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單位”優勢,創新“村企聯合+農旅融合”發展模式。亞灤灣農業公園通過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建設,串聯周邊白羊峪長城、山葉口景區等旅游資源,形成“春賞花、夏避暑、秋收稻、冬品宴”的全季旅游鏈條。園區內,農耕研學、稻田攝影、農創市集等新興業態蓬勃生長,有效帶動周邊村民通過土地流轉、民宿經營、農産品加工等多渠道增收。
在遷安“北部長城山水、中部休閒綠道、南部田園風光”的全域旅游布局中,胭脂稻産業持續釋放乘數效應。當地延伸開發胭脂米酒、米糕等深加工産品,並借力電商&&拓寬銷售渠道;文旅部門推出“稻香文化節”“農耕研學季”等主題活動,將特色農産品轉化為文化IP。這種“種植+加工+文旅”的三産融合模式,成為遷安建設“全省一流鄉村振興樣板”的重要抓手。
憑藉輻射晉冀遼蒙的“3小時經濟圈”和通達京津的“1小時通勤圈”優勢,遷安正將胭脂稻打造為京津冀特色農業名片。每逢周末,來自北京、天津的游客絡繹不絕,他們在稻田咖啡館品味特調飲品,在農耕博物館觸摸“中華第一錐”的文化脈絡;在遷安農耕博物館的展廳中,當指尖輕觸爪村遺址出土的15.8厘米骨錐時,這件柄部刻有平行花紋的舊石器時代工具,串聯起四萬年前人類在此縫製獸皮、狩獵披毛犀的生存圖景。這件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錐”的文物,與安新莊遺址出土的天黿陶土圖騰形成時空對望——後者以新石器時代陶片堆疊的軒轅部族印記,印證了黃帝部落曾在此建立文明坐標的歷史記憶。展廳更以“安”字地理意象為軸線,將孤竹國夷齊讓位的禮讓精神、白羊峪長城磚石壘砌的軍事智慧,以及冷口關抗擊外敵的民族氣節,編織成跨越萬年的人類文明長卷。 在農家小院品嘗用胭脂米烹制的“遷安味道”。這種“特色農業+文旅體驗”的融合發展,為鄉村經濟注入持久活力。
站在長城腳下婁子山村的觀景&&遠眺,金黃的稻浪與白羊峪長城烽火&遙相呼應,構成一幅古今交融的鄉村振興畫卷。遷安市未來將繼續以特色農業為突破口,深化農文旅産業協同,讓更多“胭脂稻故事”在冀東大地生根開花,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遷安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