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製造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是當前行業發展的關鍵趨勢之一。然而傳統的人工挑揀方式速度慢、效率低,無法滿足大規模生産需求。人工操作容易出現疲勞和疏忽,導致漏檢或誤檢,影響産品質量。大量雇傭勞動力進行質量檢查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圖為雙匯火腿腸自動挑揀包裝車間
雙匯集團圍繞食品製造行業關鍵環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為導向,採用檢測技術、機器人技術和智能精密輸送技術為核心,研製出火腿腸自動挑揀機,可完成火腿腸生産過程中多達11種缺陷的在線檢測。這一解決方案入選由新華網聯合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編制的《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報告(2024)——實數融合賦能新質生産力發展》(以下簡稱《報告》),成為2024年度“數字樣板工程”實踐案例之一。
據了解,針對針孔缺陷,該設備基於高壓微電流檢測的密封測漏倣真模型,通過定性分析産品溫度、濕度、薄膜厚度、食品成分以及模型頻率、電壓值、電流值、接觸時間和面積、運動速度等關鍵物理參數,明確不同産品物理模型參數對産品密封質量檢測的影響關係,針孔洩露的檢測精度達0.1mm。針對外觀缺陷,建立融合可見光與近紅外光的成像檢測模型,基於機器視覺、深度學習和結構光測量等核心技術,實現食品外包裝在線實時檢測,與傳統生産模式相比具有較大先進性,填補了國內外肉製品行業相關檢測和生産設備的空白。
在應用成效方面,一是顯著提升生産效率。自動化設備的引入大幅縮短了檢測時間,提高了整體生産節奏。二是極大降低不良品率。準確率高達99.5%以上的檢測系統有效減少了不合格品的流出。三是降低了威脅食品安全的風險。減少了人工干預環節,降低了食品安全風險,增強了消費者信心。四是顯著減少人力成本。自動化替代了大量的人工崗位,節約了企業的勞動力資源和管理成本。
“數字樣板工程”旨在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挖掘背後的生動實踐,並在案例徵集、調研基礎上編寫行業研究報告。新華網已連續三年基於“數字樣板工程”發布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