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肉牛産業是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肉奶需求、保障農業生産良性循環的必備産業,也是充分利用不同區域特色資源生産優質肉類的首選産業,具有多個重要特徵。
其一,肉牛産業是改善居民膳食結構、保障邊疆少數民族基本肉食所需的基礎性産業。國內市場對牛肉需求巨大,我國人均牛肉消費量從2001年的不到4公斤增加到2023年的7.3公斤;同期牛肉産量從509萬噸增加到2023年的753萬噸,牛肉自給率從100%下降到73.3%。
其二,肉牛産業在推動中西部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發揮出獨特作用。在推進中西部地區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種草養牛成為重要的脫貧産業項目。內蒙古、雲南、貴州和寧夏的牛肉産量分別從2001年的全國第9位、第11位、第18位和第27位提升到2022年的第1位、第7位、第14位和第19位。
其三,肉牛産業對保障農業生産良性循環非常重要。肉牛能將農作物秸稈、糟渣等消化後還田,有效實現種養結合和農牧循環。據估測,我國每年有農作物秸稈9億噸,蔬菜及其副産物2.1億噸,澱粉類糟渣1.35億噸,酒糟、醋糟等糟渣0.6億噸,只有牛羊等反芻動物消化這些副産物才能有效促進農業生産良性循環。
10多年來,我國牛肉價格穩定上漲,業界對市場預期穩定。然而,自2023年6月份以來,牛肉及活牛價格下降幅度較大。究其原因,主要與肉牛生産成本仍處高位、不斷擠壓養殖利潤空間,牛肉進口量屢創新高,進一步拉低市場價格等因素有關。對此,未來應採取相應的策略。
一方面,及時&&普惠性的母牛發展支持政策。母牛養殖是肉牛産業的基礎和根本,母牛養殖周期更長、周轉更慢、佔用資金更多。越是在行業低迷時期,越要將行業的根基穩住,在市場好轉時才能容易恢復。支持母牛政策普惠性、長期性實施,同時將其與適度規模發展、種養結合等挂鉤,採取“見犢補母”的方式最為有效。
另一方面,保障草食家畜的基本“口糧田”,推動飼草産業穩定持續發展。對於牛羊等草食家畜,優質飼草是其“主食”,要保證其日糧中一定量的優質飼草。應確定草食家畜的基本“口糧田”,將飼草納入大糧食安全範圍,及時啟動適宜區域退化草原補播改良工程和高標準人工草地建設工程。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狀況和農戶穩定生産及獲得收入的具體實際,合理確定不同區域的適度規模,對發展適度規模且實施種養結合的養殖場戶,在糞污資源化利用政策、母牛扶持政策方面予以傾斜,增強各項相關政策的協調性。(王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