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産業一頭連着生産者,一頭連着消費者,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産業。近年來,面對農産品價格下行、滯銷、食物質量安全、居民膳食結構不合理、食物浪費嚴重等問題頻發,迫切需要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應從全産業鏈謀劃,充分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伸食物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提升食物産供儲加銷全産業鏈韌性和彈性,做大做強農業,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産業支撐。
農産品從田間地頭到老百姓餐桌,通過加工、包裝、儲存、運輸和配送等環節,可實現保值增值。面對産地農業經濟效益低、農産品滯銷等問題,應充分發揮各地農業資源比較優勢,引導食品加工企業在主産區布局加工産能,強化産地預冷烘乾、鮮切包裝等初加工,發展智能化、清潔化精深加工,可以提高農産品就地加工轉化能力,提升農産品附加值。東北地區號稱“中華大糧倉”,但糧食銷售難尤為嚴重,應支持東北地區發展大豆等農産品全産業鏈加工,打造食品和飼料産業集群,推動“大糧倉”向“大廚房”轉型。面對鮮奶過剩問題,支持乳品企業發展奶酪、乳清等産品加工,增強産業鏈韌性。
産地“沒人要”、銷地“吃不起”,是農産品面臨的兩難困境。生鮮農産品保鮮期短,很容易腐爛變質,不易長途運輸,大量農産品一旦滯銷,在沒有冷庫的情況下就會爛在地裏。實施農産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在産地建設倉儲保鮮設施,在大中城市周邊布局建設銷地冷鏈集配中心、主食加工基地等,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業態模式,為農産品冷鏈運輸“保駕護航”,可以有效降低農産品産後損耗,提升農産品品質,讓生鮮農産品能跨越時空限制,化解滯銷問題,解決地方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後顧之憂。
食品産業集聚發展是做大做強産業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多地崛起一批特色食品産業集群,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各地應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優勢特色産業集群、現代農業産業園、農業産業強鎮,引導生産、包裝、物流、銷售等上下游産業集群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打造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但應避免産品同質化競爭。一個産業的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應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食品集團,建立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帶動農戶增收致富。應發掘中華傳統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科學發展食藥同源産業、林藥産業,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
食品質量安全關係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近年來,“鼠頭鴨脖”、油罐車混用、枸杞硫超標、梅菜扣肉槽頭肉、茉酸奶原料過期等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屢見不鮮,嚴重危害“舌尖上的安全”。發展食品産業,應堅守質量安全底線。健全農産品標準化體系,加強食品特別是新型食品安全全過程監管,確保農産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提升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水平,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消費是食物全産業鏈的最後一環。如今,人們吃得越來越好,但居民膳食結構不科學,人均烹調用油量偏多、人均奶類年消費量、大豆及豆製品攝入量偏低,營養不均衡容易引發健康問題。應鼓勵企業開發營養健康食品,開展食物營養健康消費科普宣傳,引導居民減油增豆、增禽增奶,增加蔬果、水産品及全穀物消費。鼓勵電商&&開展産銷銜接活動,讓消費者能方便買到綠色優質農産品。針對食物浪費驚人的問題,持續推進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工作,從餐桌抓起,從公共食堂入手,促進食物生産、加工、消費各環節節約減損,這就等同於增加食物有效供給。(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