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説不吃預製菜,幾乎不可能。
不是所有的預製菜都含食品添加劑。
“不好吃”並不是不安全、沒營養。
預製菜口味差異與原材料、生産工藝都有關。
要考慮營養攝入,應注重預製菜品質和種類。
預製菜能滿足“安全、便捷、美味”的需求,也能帶動初級農産品走標準化加工流程,提高附加值。
最近,“預製菜進學校”引發爭議,不少家長對預製菜的安全和營養&&擔憂。
另一方面,預製菜市場發展迅速。根據《中國烹飪協會五年(2021—2025)工作規劃》,國內預製菜的滲透率已達10%至15%,預計2030年將增至15%至20%,市場規模可達1.2萬億元。不少官方文件也提到要發展預製菜,如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稱,“培育‘種養殖基地+中央廚房+冷鏈物流+餐飲門店’模式,挖掘預製菜市場潛力,加快推進預製菜基地建設”;《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及,要“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産業標準化和規範化水平,培育發展預製菜産業”。
“部分消費者對預製菜存在誤解,很多業內人士包括一線監管人員都不敢‘發聲’,怕被認為是為預製菜行業‘代言’‘洗白’。可部分自媒體、網民不了解預製菜,為了獲得關注度,故意放大質疑聲,而不是澄清誤解。這麼做不僅不利於預製菜産業,也不利於食品安全。”部分專家學者、從業人員和一線執法者説,公眾關注預製菜安全和營養能夠理解,但不應曲解“安全和營養”。
含食品添加劑就不安全?
復旦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衞生教研室教授厲曙光介紹,根據中國烹飪協會等起草的預製菜團體標準,預製菜可分為四大類:即配類,主要指那些免洗免切的凈菜;即烹類,那些含有調味包或提前腌制後,需要加熱烹飪的半成品菜肴;即食類,包括即食罐頭、各種色拉等;即熱類,如速凍湯圓、自熱火鍋等。
不同種類的預製菜生産加工方式不同,網傳“預製菜含有防腐劑”“預製菜沒營養”等説法都不準確。
比如,即配類預製菜只是將食材進行清洗、粗加工,不涉及食品添加劑,在餐飲企業、企事業單位、市民家庭中都很常見。只要食材本身安全,不會因為變成“預製菜”,就增加安全風險。
再比如,集體供餐中,有來自中央廚房的即食類預製菜。正常加工烹飪後,有的餐品裝入保溫箱,熱鏈配送;有的迅速降溫,冷鏈配送,再加熱供應。在這過程中,無須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
在幾類預製菜中,即烹類和即熱類預製菜容易引發誤解。這類預製菜的食材大多經過預處理,或者搭配料理包,公眾對“預處理”和“料理包”中的食品添加劑&&擔憂。不過,含食品添加劑不等於不安全。合法上市的預製菜必須符合SB/T10379《速凍調製食品》、GB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等國家標準要求。還有企業設置企業標準,相關要求比國家標準更高。因此,“預製菜沒標準”是謠言,如果企業不遵守標準違規添加,就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産品不能上市,企業也會被嚴懲。
某知名餐企廚師長也坦言:“要説不吃預製菜,幾乎不可能。我們店的食材都是當天採購當天烹飪,但有些調料需要提前準備,還有些‘複合調料’由供應商提供。市民自己做菜,需要使用調味料,也都是預製的,有的還含有食品添加劑。使用這些預製調料的菜肴,從嚴格意義上説,不也是預製菜嗎?”他建議,公眾不要看到“預製”兩個字就覺得不安全。
“預製菜不是不安全,而是更安全。”某一線監管人員更是直截了當,“就生産工藝來説,按標準生産的預製菜更能守住食品安全底線。”
他説:“預製菜不是這幾年才有的新鮮事物,而是十幾年、幾十年前就有的産品。它們在連鎖餐飲企業中特別常見,特別在西式快餐店,漢堡、炸雞、薯條等,都是提前在工廠加工完畢,然後在現場根據需求加熱。此後,中餐標準化成為不少餐飲企業追求的目標,出現中央廚房、凈菜、料理包等。規範的生産環境和統一的生産標準既有助於保障食品安全,也能保持口味一致。”
“預製菜含有防腐劑等添加劑,所以不安全”的説法,同樣站不住腳——
首先,現代食品工業離不開食品添加劑。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允許使用食品添加劑,在標準限度內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是有保證的。
其次,並非只有預製菜才有防腐劑等添加劑,很多預包裝食品也有。部分家長認為學校不應該給孩子吃預製菜,卻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孩子們會吃不少預包裝食品,有些還是家長主動提供的,“不誇張地説,這類産品中食品添加劑並不少於預製菜。”
再次,目前沒有研究證明“食用過多含有添加劑的食品會增加食品安全風險”,因為含有添加劑的食品繁多,個體消費習慣也有差異,很難進行定量分析。
該人士覺得,當下市場上有些聲音不太理性,部分自媒體或是不了解行業、或是為了迎合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對預製菜的解讀失之偏頗,將部分企業生産低質預製菜的做法誤讀成整個行業都是如此;更有甚者將澄清言論説成“洗白”或網暴澄清者,導致專業人士不敢發聲,“我們理解並贊成消費者重視食品安全,但不能因為不了解行業就污名化預製菜”。
再加工會導致營養流失?
事實上,在“預製菜進學校”引發爭議後,部分上海家長撥打12345上海市民服務熱線,詢問自家孩子學校的供餐情況;還有家長因孩子錶示餐品不好吃,懷疑是否使用預製菜。截至發稿,經有關方面調查,涉及學校的供餐企業均資質齊全,有的使用了即配預製菜,有的使用即食預製菜,但不存在學校引入問題預製菜或使用料理包的現象。
那麼,為什麼有家長或學生覺得校園餐品不好吃呢?“這是集體供餐的瓶頸,不單獨存在於學校。在企事業單位食堂,乃至那些市場化運作的自選餐品餐廳,都有類似問題。主要原因與加工方式有關。”上述餐企廚師長説,集體供餐是“大鍋菜”,不是“小鍋菜”,烹飪有難點,尤其對部分食材而言,出餐到用餐的間隔時間長短、“預製—降溫—復熱”等過程,都可能影響口感,“但‘不好吃’並不是不安全、沒營養”。
厲曙光也&&,部分消費者擔心預製菜沒營養,其實多慮了,“食物在加工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營養流失,預製菜如此,現制菜也如此”。
不同種類的預製菜在烹飪過程中,流失的營養比例不同。其中,即配預製菜以清洗預處理的食材為主,與烹飪新鮮食材時的營養流失情況基本一致。需要再加熱的菜肴,即使出現營養流失,也不用過度擔心,“市民家中出現剩菜,往往加熱後再食用,這個過程也有營養流失,大家是否介意呢”?
厲曙光建議,不要誇大預製菜在加工過程中出現的營養流失。如果真要考慮營養攝入,應當注重預製菜的品質和種類。只要選擇恰當,即使是預製菜,同樣能提供均衡的營養。
預製菜是為了降低成本?
當然,不同品牌的預製菜在食材、原料上有區別,會造成口感和營養差異。目前,預製菜市場確實存在良莠不齊現象,不排除部分小企業以次充好供應預製菜。
這或許是部分家長反對預製菜進校園的根本原因。對教育部門和學校而言,如果選擇預製菜,應當嚴格把關,嚴選供應商,並向家長和學生做好解釋説明,讓家長和學生放心。
某預製菜企業負責人曾先生(化名)説,權威部門提出發展預製菜産業,意味着該産業總體積極正向,因為預製菜能滿足“安全、便捷、美味”的需求,也能帶動初級農産品走標準化加工流程,提高附加值。但在推廣預製菜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普,也要有跟上時代的監管方式。
首先要科普的是,不是所有的預製菜都含食品添加劑,包括即烹預製菜,也可以不用或少用食品添加劑。
眼下,很多預製菜企業推出“清潔標籤”産品,意思是“能不添加(食品添加劑)的就不添加,能少添加的就少添加”。
查看這類預製菜産品配料表,不難發現,它們與“消費者自己做”“餐廳現做”基本一致,食品添加劑用得非常克制。這類産品憑藉“預製”,使得消費者、餐飲企業無須再處理食材,讓方便與美味兼得。
上海某老字號與一家生鮮超市今年合作開發了醬爆腰花、爆炒豬肝等數款本幫風味濃郁的即烹預製菜。上市3個月,銷售月環比增幅達到20%。預製菜研發採購員劉俊説:“它們都是家常菜,卻非常考驗功力,一般消費者駕馭不了,但預製菜能幫助他們。”
以醬爆腰花為例,從豬腎挑選、清洗到去除騷味、切花刀,再到腌制、炒制等,有一定難度。對此,超市根據消費者需求擬定加工方案,老字號完成生豬宰殺後,立刻按標準加工,使得成品從宰殺到入倉不超過24個小時,消費者買回家爆炒數分鐘即可。再看産品配料表,乾乾淨淨:除了豬腎,只有常見的調料,沒有不必要的食品添加劑。
其次,預製菜並不等於廉價、低成本。預製菜的誕生是為了提高生産標準和烹飪效率,不是為了降低成本。部分消費者覺得預製菜便宜,是因為它還原了“大廚烹飪”的口味,卻無須場地費、人工費,花費比在餐廳用餐少。同樣,部分餐飲企業使用預製菜卻沒有降低菜品定價,在於場地、人員、研發等有成本。所以,預製菜不是低價菜,外省市部分學校的預製菜被認為低價,主要與學校選擇的供應商及餐品有關。
最後,預製菜的口味差異與原材料、生産工藝等都有關係,工藝到位的預製菜,口味有保證,現場加工後也有“鍋氣”。很多知名餐飲企業都建立了中央廚房研發生産預製菜,送到現場後加熱,餐品同樣得到認可。
相關人士認為,消費者對預製菜的顧慮能督促企業從生産工藝入手完善産品,但也需要多渠道宣傳,消除誤解。當然,行業健康發展離不開嚴格管理。
上海已經率先對預製菜生産建立起較為嚴格的准入體系。其中,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牽頭起草《長三角預製菜生産許可審查指引》,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上海市預製菜生産許可審查方案》,就預製菜的生産條件,以及原料、半成品、成品的貯存運輸等明確規範,還重點強調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要求,從生産源頭為預製菜把關。
一盤醬爆腰花的誕生
從豬腎挑選、清洗到去除騷味、切花刀,再到腌制、炒制。
超市根據消費者需求擬定加工方案,老字號完成生豬宰殺後,立刻按標準加工,使得成品從宰殺到入倉不超過24個小時,消費者買回家爆炒數分鐘即可。
産品配料表乾淨,除了豬腎,只有常見的調料,沒有不必要的食品添加劑。
記者手記
別把“食品安全”當“流量密碼”
作為長期跟蹤預製菜産業的記者,參觀過預製菜的研發,也監督過預製菜的生産,更經常消費預製菜,可以負責任地説,沒必要排斥正規企業的預製菜産品。相反,它們節省了時間、保證了口味,是不錯的選擇。
毋庸諱言,市場上確實存在低質低價的預製菜,也不排除少數學校引入的預製菜品質堪憂,但以上的問題不能歸因於預製菜這一産品形態。不追究某些企業和學校的責任,卻將預製菜“一棒子”打死,無異於舍本逐末,不僅是對現代食品工業的誤讀,更是對食品安全的曲解。
誤解和謠言始終伴隨着預製菜。原因之一,有人將“食品安全”當成“流量密碼”,打着“維護食品安全”的旗號傳播不實言論。
食品生産和食品安全有其專業性,部分網絡主播、大V專業能力有限,作出錯誤解讀,讓預製菜成為“流量密碼”下的犧牲品。
更糟糕的是,有好事者為博取關注、贏得流量,不惜污名化預製菜來迎合網絡情緒,卻將科普、澄清言論攻擊成“洗地”“代言”,導致專業人士不敢發聲,真相的聲音越來越弱。
面對爭議中的預製菜,希望有人能發出真實的聲音;希望多些理性的旁觀者,不被網絡情緒裹挾、不被誤讀誤導,全面看待問題,做出正確選擇。(任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