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克難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示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7/12 15:11:59
來源:新華網

攻堅克難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示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

字體:

    北京市通過試點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林下間作大豆、充分利用禾本科糧食作物輪作茬口、新增復耕復墾地種植空間等種植模式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確保完成全年4.2萬畝目標任務。

    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是在傳統間套作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而來,採用2-4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帶與2~6行大豆帶間作套種年際間交替輪作,適應機械化作業,作物間和諧共生的一季雙收種植模式。

    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解決大豆玉米爭地的問題,而且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條件下不僅利用了豆科與禾本科作物間套作的根瘤固氮培肥地力,還通過優化田間配置,充分發揮玉米的邊行優勢,降低種間競爭,提升大豆玉米種間協同功能,使其資源利用率大大提高,系統生産能力顯著提高,複合種植系統下單一作物的土地當量比均大於1或接近1,系統土地當量比1.6以上,甚至大於2。

    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與傳統大豆玉米間套作模式的區別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田間配置方式不相同,包括帶狀複合種植年際間實行帶間輪作,帶狀複合種植有利於增大複合群體總密度,帶狀複合種植中玉米帶株距縮小至密度與單作相當,大豆縮小至達到單作種植密度的70%~100%,二是機械化程度不同、機具參數不同,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通過擴大帶間寬度至播、收機具機身寬度,大大提高了機具作業通過性,使其達到全程機械化,不僅生産效率接近單作,而且降低了間套作複雜程度,有利於標準化生産。三是土地産出目標不同,間套作的最大優勢就是提高土地産出率,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本着共生作物和諧相處、協同增産的目的,玉米不減産,多收一季豆。大豆玉米的各項農事操作協同進行,最大限度減少單一作物的農事操作環節,增加成本少、産生利潤多,投入産出比高。

    2022年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分別在密雲和延慶建立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示範點,包括大豆籽粒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和大豆鮮食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分別從種植模式、行比配置等開展試驗示範,面積60畝。

    北京發展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要注意以下四個問題:一是機械選擇。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的作業機具為實現獨立收穫與協同播種施肥作業,機具參數有特定要求。單一作物收穫機的整機寬度要小於共生作物相鄰帶間距離,以確保該作物收穫時順暢通過;播種機玉米2-4行和行距不變,需要調整玉米株距、大豆行數和株距,同時根據大豆、玉米需肥量差異和玉米小株距,播種機玉米肥箱大、下肥量大,大豆肥箱小、下肥量小。二是品種選配。玉米應為緊湊型、半緊湊型品種。大豆應選擇産量高、耐蔭抗倒,有限或亞有限結莢型習性的品種;在帶狀間作系統中選擇抗倒能力強的中早熟大豆品種,在帶狀套作系統中選擇中晚熟大豆品種。三是確定模式。玉米帶2~4行,大豆帶2~6行。玉米行距40厘米,株距10~14厘米,大豆行距20~40厘米,株距8~10厘米。玉米帶與大豆帶間距以60~70厘米為佳。四是科學施肥。統籌考慮玉米大豆施肥,增施有機肥,控制氮肥用量、保證磷鉀肥用量,適當補充中微量元素。鼓勵接種大豆根瘤菌,減少大豆用氮量、保證玉米用氮量,有條件的地方盡量選用緩控釋肥。

圖1 大豆玉米帶狀間作模式 圖2 大豆玉米等行距1:1間作模式、

【糾錯】 【責任編輯: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