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生産機械化如何更上一層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1/26 10:22:15
來源:農民日報

大豆生産機械化如何更上一層樓?

字體:

  當前,我國大豆生産在耕整地和播種作業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2020年全國大豆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6.7%,較上年提高1.18個百分點,其中,機耕、機播、機收水準分別達到90.1%、87.4%、81.8%。但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美國等發達國家大豆綜合機械化率一般都在95%以上。2020年我國進口大豆突破1億噸,自給率不足20%。如何從機械化角度提高國産大豆的競爭力?又該怎樣走出一條適應我國區域生産條件的差異化穩步發展的路子?記者為此採訪了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大豆專業組組長、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

  痛點何在?難題何解?

  雖然我國大豆生産機械化率已較高,但目前仍有難題待解。“一方面是高性能農機裝備國産化、自主化水準較低。”路戰遠説,北方大豆主産區高性能農機具主要從歐美等發達國家進口,價格昂貴、大豆生産成本高。而國産機具核心技術有待突破,部分關鍵零部件依靠進口,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該區域大豆生産機械化水準的提高。其中,黃淮海大豆主産區缺乏專用的收獲機械,主要依靠稻麥聯合收獲機,適應性差、破碎率高、損失率大。南方大豆産區整體機械化生産水準低,尤其是收獲機械嚴重缺乏。

  “另一方面,以小農戶分散種植為主的經營模式也影響著全程機械化水準的提升。”路戰遠指出,當前我國除國有農場、新型經營主體等規模化種植以外,主要以小農戶分散種植為主,規模化程度低,品種繁雜、栽培模式差異大,耕種收等各環節標準化水準也低。

  “針對上述兩點,首先應加快大豆生産關鍵環節國産機械裝備的研究。”路戰遠説,突破聯合整地、智能化播種、減損收獲等關鍵技術與裝置,研發耕整地、播種、收獲等高性能機械裝備,積極引導國産化機具在北方大豆主産區的推廣應用。針對不同區域,研發適宜黃淮海産區秸稈覆蓋免耕播種、低損高效收獲等關鍵環節機械裝備,適宜南方丘陵山區耕整地、播種、收獲等關鍵環節的微、小型專用機具和適宜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播種、植保、收獲等機械裝備。

  其次要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規模化種植。積極爭取政策支援,加快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産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有哪些利好因素?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持續發展,離不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支援。我國大豆主産區機械裝備水準的大幅度提升,同樣受益于此。“在大豆機械補貼方面,結合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各地科學制定了本地區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路戰遠告訴記者,比如黑龍江等省區出臺實施了“優機優補、分類施策”的補貼政策,依據同檔機具上年銷售均價,補貼額度不超過30%,且通用類機具補貼額不超過國家發布的最高補貼額度;對于大豆生産薄弱環節所需機具以及高端、智能農機具,適當提高補貼額度。內蒙古在具體補貼額度上,一般補貼機具單機補貼不超過5萬元;100馬力以上拖拉機、大型免耕播種機、大型聯合收割機單機補貼不超過15萬元;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不超過25萬元。

  此外,技術的不斷進步也是大豆生産機械化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記者了解到,路戰遠帶領團隊積極開展大豆耕種收關鍵環節機械裝備的研發、選型與應用,同時開展大豆全程機械化生産農藝配套技術的研究,突破了大豆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雜草綜合防控、米豆輪作等關鍵技術10余項,創建了大興安嶺沿麓、西遼河流域和燕山丘陵區等不同生態區大豆豐産高效機械化種植模式5套,並大面積推廣應用。此外還聯合主産區推廣機構,積極開展了耐蔭品種篩選、頻寬配置、機具選擇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關鍵技術研究,取得了初步效果,並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包頭、呼倫貝爾等市示范應用,為大面積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機械化如何助力國産大豆突圍?

  “從技術角度出發,保障我國大豆安全的主要出路只能是提高單産、節本增效。”路戰遠認為,而發展機械化,無疑是大豆産業突圍的一個重要選擇。

  “要想從機械化角度提高國産大豆的競爭力,首先要加快國産機具的研發與推廣。”路戰遠告訴記者,面對東北大豆産區高性能機具依賴進口、其他區域薄弱環節“無機可用”或“無好機用”的突出問題,應積極研發適應不同産區關鍵環節機械裝備,提高國産機市場化佔有率和規模化應用,降低生産成本。

  還要全面推進大豆全程機械化生産。應結合不同産區氣候、土壤、種植制度等立地條件和生産特點,突破薄弱環節機械化應用難題,提升農機裝備水準和作業水準,推動大豆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節本增效。

  最後應強化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在農機裝備引領的基礎上,創新並配套品種、栽培、植保、收獲等農藝,實現農藝農機一體化種植和規模化、標準化生産,有效提高單位面積産量,增産增效。

  從國際上看,美國等發達國家不僅大豆綜合機械化率高,而且覆蓋了耕整地、播種、施肥、灌溉、植保、收獲等各環節。“在我國,三大主産區生産生態條件都不盡相同,機械化發展水準也不可能完全同步,因此需要走一條適應區域生産條件的差異化穩步發展的道路。”路戰遠表示,具體來説,隨著我國農機裝備整體研發水準的提高,國産高性能機具在北方大豆主産區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大、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黃淮海、南方等大豆生産區耕種收專用農機裝備將進入差異化快速發展階段。

  此外,隨著5G、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在農業生産上的廣泛應用,大豆機械裝備將逐漸向以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動化為主,兼顧經濟型、輕簡化機具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不同主産區高中低端産品共同發展的格局。而且在農機裝備的引領下,大豆免少耕精量播種、精準施藥、高效施肥等節種、節肥、節藥、節能環保和綠色高效機械裝備及技術在生産中應用佔比將逐年增大,大豆全程機械化生産將進一步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豐産增效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今年我國大豆耕種收機械化水準將進一步提升,預計達87%以上。”路戰遠充滿信心,只要持續朝著上述方向前進,我國大豆生産水準與效率將大幅提升,對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和保障我國油料安全也具有重要意義。

【糾錯】 【責任編輯: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