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8日電(於琦)當大阪灣的海風拂過“靜謐森林”的樹梢,一座以“中華書簡”為形的建築正以溫潤的竹材肌理,向世界展開一幅跨越千年的文明長卷。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期間,中國館自4月開館以來已迎接近80萬各國訪客,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位政要與知名人士在此駐足交流。值此7月盛夏,中國國家館日的到來,更讓這座佔地3500平方米的“巨型書簡”成為聚焦全球目光的文明窗口——它不僅是中國建科團隊傾注智慧的建築傑作,更是中國以東方智慧回應“構想煥發生機的未來社會”主題的生動實踐。
一卷書簡承古今:建築裏的文明密碼與東方美學
這座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科首席科學家崔愷擔綱設計的展館,從立意之初便註定不凡。中國館的建築構想,根植於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解碼與當代轉譯。崔愷提出“中華書簡”概念,將竹簡這一古老信息載體轉化為立體建築語言,訴説中華千年歷史,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詮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的參展主題。
“竹簡是古老的信息傳遞工作,承載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與記憶。”談起“中華書簡”的設計靈感,崔愷説,“片片竹簡串接成卷,便於攜帶和保存,閱讀時漸次展開,簡順繩軟,自成曲面。”中國館此次設計的方式,就是利用書簡打開模式,給人們呈現出一種徐徐展開的感覺,這也解決了建築空間狹窄問題。
3500平方米的展館以竹簡為形,將竹子、漢字、書卷等文化符號融入建築肌理:外立面鐫刻着金、篆、隸、行、楷5種字體的119句詩詞名篇,凝聚着東方智慧;漸次展開的竹簡形態,構建出“空間廻轉、層層遞進、步移景異”的園林式展線,讓觀眾在明暗交錯、高低起伏中感受“人在畫中游”的東方美學。
在選址方面,中國館位於園區核心地帶,西側毗鄰中央景觀區“靜謐森林”,設計師以細密格柵帷幕作“竹簾”,簾內竹林小徑蜿蜒,簾外林木婆娑,將建築與自然無縫相融。通往二樓的“青山明月”長廊,一面是動態水墨畫演繹的山水靈韻,另一面是木雕藝術再現的中日千年交往史,與中日友好往來相關的重要人物和珍貴記憶在木雕上被生動刻畫,彰顯中國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
一抹綠意貫始終:綠色建築理念的中國實踐
從選材到建造,綠色低碳理念深植於中國館建築的每一處細節。
崔愷介紹,他和團隊將“本土”與“世界”,“傳統”與“現代”融合,特別是在設計過程中,加入諸多生態元素。建材使用竹子,就是其中一個。
竹材作為核心建材,不僅契合“竹簡”意象,更以生長周期短、碳吸收量大、易降解的特性,成為綠色理念的最佳載體;其墻板在國內預製、海外拼裝的模式,大幅降低對傳統耗能建材的依賴,減少施工碳排放;屋面採用輕透的陽光板引入自然光,竹墻縫隙導入微風,實現自然採光與通風;裝配式、預製化的建造方式,既提高效率與質量,又便於會後再利用和回收……一系列設計將“天人合一”的哲學轉化為可觸摸的建築實踐。
在崔愷看來,“生態”是這次世博會中國館最大的特色。他&&,“用竹簡體系建造中國館,實際上預示着中國未來在生態文明方面,將會用好自然資源、營造綠色生活。”崔愷的話道出深層內涵:中國館的綠色實踐,既是對本屆世博“構想煥發生機的未來社會”主題的呼應,更是中國推動“雙碳”目標、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的具體行動。
一扇窗口向世界:多元對話中彰顯大國擔當
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已成為國際經貿交流的重要樞紐,開館三個月來,中國館以豐富活動構建起立體的交流&&,成為溝通世界的“中國窗口”。20多場省區市活動周、企業日、主題日活動接連上演,在深化友好關係、國際文化交流、國際經貿交流方面取得了務實成果。
這種吸引力源於文明的共鳴,多位海外嘉賓對中國館的設計和交流&&發揮的作用給予了積極評價。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十倉雅和在參觀中國館後説:“中國館展現的人與自然共生理念、悠久的歷史以及對未來的展望讓中國館成為一座令人感動的場館。很想和家人再來一次,在這裡度過一整天時光。”日本鳥取縣知事、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理事長安田真人也高度認可中國館的整體設計理念,認為中國館不僅呈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也展現出中國面向未來的創新精神。歐盟駐華大使庹堯誨對中國館的設計讚賞有加,認為中國館全面展現出中國的發展歷程。他&&,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將是重新平衡中歐在貿易和經濟等其他領域關係的重要機會。
這些評價印證了中國館作為“文明對話窗口”的價值——它不僅展示中國的發展成果,更在促進理解、凝聚共識方面發揮着獨特作用。
暑期研學正當時:讓下一代觸摸文明與未來
7月暑期,旅游熱潮全面開啟。親子家庭成為暑期旅游市場的核心主體,“研學游”“課本游”等文化深度體驗游備受青睞。大阪世博會中國館作為展示中國文化與科技魅力的重要窗口,無疑是文化研學的“鮮活課堂”。
在這裡,孩子們能看懂竹材如何成為“低碳明星”,能讀懂詩詞中“綠水青山”的當代實踐,在園林式展線中理解東方美學的含蓄意境。中國館以建築為課本、以科技為教具,讓青少年在行走中感悟 “傳統與現代的共生”“民族與世界的對話”。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文化傳承與生態教育在行走中自然發生。
從承載千年文脈的竹簡意象,到面向未來的綠色實踐,從促進國際對話的交流&&,到啟迪下一代的研學課堂,大阪世博會中國館以建築為筆,書寫着一個古老文明的現代覺醒。這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一次文明對話的邀約。
當竹簡的紋理映着靜謐森林的綠意,當千年詩詞與未來願景在展館中相遇,中國館正以開放的姿態告訴世界: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唯有尊重自然、擁抱多元,才能共同書寫生生不息的未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