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包挂”風潮正悄然席捲年輕群體。有人背包側面挂個小玩偶,為通勤路上添了幾分靈動,有人在包上挂個聯名款挂飾,與身上穿搭巧妙呼應,成了吸睛的時尚細節。
從一度火到斷貨的Labubu(拉布布)
再到各地博物館推出的特色文創
這些小巧的包挂雖不起眼
卻漸漸成了當下年輕人眼裏的“硬通貨”
那麼
這小小包挂
究竟靠什麼不斷掀起熱潮
俘獲眾多年輕人的心
一起來看
↓↓↓
在一家潮玩文創店裏,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記者看到售貨架上挂滿了各色包挂,毛絨玩偶憨態可掬、卡通人物靈動活潑,可愛風、搞怪風、炫酷風等不同風格的包挂琳瑯滿目,吸引着不少年輕消費者的目光。談到購買包挂的原因,消費者楊女士告訴記者,“包挂”代表着個性化的表達。心情好的時候喜歡挂可愛一點的,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挂文字牌。
如果説,部分年輕人是用包挂“傳遞心情”,那對另一些年輕人而言,包挂更像生活裏的“溫暖調味劑”。
消費者陳女士説一些帶着地域印記的小物件,讓日常奔波多了份念想。“我覺得這些挂件就像一個移動的紀念冊。因為我們有時候日常通勤或者外出的時候,有這種溫情的小物件,也能夠緩解我們的焦慮。”
線下門店熱鬧,線上討論同樣火熱。在某社交&&,記者發現某些熱門IP的包挂詞條瀏覽量可達千萬次,網友們分享着“包挂搭配指南”“小眾包挂推薦”。
消費者劉柳説包挂有時候也會成為識別彼此的“小暗號”。“挂件,是有社交屬性的,特別是大家在一起討論,你抽到什麼款,我喜歡哪個款,包括娃衣哪個搭配好看。還有各種各樣的周邊,大家都會有,一眼能認出來彼此的感覺還是蠻奇妙的。”
這種因包挂産生的社交聯結,在年輕群體中並不少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認為,這背後是新一代消費群體帶來的消費邏輯轉變,包挂的流行既體現了情緒性消費的興起,也催生了新的社交模式。
李勇堅:包挂的自由度其實要比包要大很多,對於個性的展示更充分,是一種情緒性的消費。大家通過這種有情緒表達功能的物件,能夠更好地找到有相同情緒價值、相同價值觀的人,而形成一個新的社交圈,一種新的社交模式。
年輕人為何會對包挂癡迷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王彥認為,從心理學角度看,“包挂” 滿足了自我展現需求。
王彥介紹,
一方面其實是來自人們對於社會認同,包括通常説的從眾心理;
另一方面可能是年輕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比如説挂在包上,相當於非言語的渠道,來表達個人的一些理念和想法,一定程度上類似於破冰的契機。
同時,很多人其實喜歡做一些定制,這樣既能避免與他人完全一樣,也能作為一種個性化的自我表達方式。
除了“社交破冰”,包挂還是年輕人的“情緒急救包”:擠地鐵被推搡得煩躁時,摸摸毛絨挂件的軟乎乎觸感,心情會慢慢平復。王彥説,這種“觸摸即安心”的感受,其實也有一定的心理學依據。
從單個消費者的“小偏愛”,到成規模的“包挂文化”,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包挂的流行恰好踩中了兩種不同的消費邏輯,既順應了商業品牌的新玩法,也契合了年輕人的消費觀。
如何讓“小挂件”持續釋放吸引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看似不起眼的小包挂市場已經涵蓋潮玩、文旅、徽章等多個品類,從十幾元的平價挂件到上百元、上千元的IP聯名款,都能找到受眾。面對這個潛力十足的市場,如何讓“小挂件”持續釋放吸引力?李勇堅&&,獨特性與創新性是關鍵。而在歐陽日輝看來,小挂件要做成大産業,核心還是要扎根年輕人需求,緊跟市場變化。
歐陽日輝:要更加貼近市場,了解消費者的喜好,跟市場的需求相結合,小挂件也能夠成為一個大買賣,小挂件也能帶動産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