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端品牌集體陷入增長焦慮的當下,蔻馳(Coach)卻上演了一場逆襲好戲。近日,其母公司Tapestry公布的第三財季業績數據格外亮眼,銷售額與凈利潤雙雙大幅增長,而這一切的核心驅動力正是蔻馳。
曾經被貼上“過時”“折扣貨”標籤的蔻馳,如今憑藉一系列大膽創新成功破圈,不僅俘獲了年輕消費者的心,更成為拉動集團業績的“主力軍”。
蔻馳的再次走紅,充分證明了設計依然是推動品牌出圈的核心生産力。圖為消費者在蔻馳展&選購箱包。(圖片由CNSPHOTO提供)
蔻馳拉動母公司業績增長
Tapestry近日公布的第三財季業績數據顯示,在截至3月29日的3個月內,該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7%,達到15.8億美元,超出分析師預期的15.3億美元;集團凈利潤更是同比大漲45.8%,攀升至2.033億美元。
從品牌層面來看,Tapestry集團的核心品牌蔻馳無疑是此次業績增長的功臣。本季度,蔻馳銷售額增長13%,高達12.9億美元。然而,旗下另外兩個品牌——Kate Spade和Stuart Weitzman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其中,Kate Spade銷售額下跌13%,降至2.45億美元;即將被剝離的Stuart Weitzman,銷售額更是下降18%,僅為4620萬美元。
基於良好的季度表現,Tapestry集團上調了全財年業績預期,預計截至今年6月底銷售額將同比上一財年增長4%,高於此前預計的3%漲幅。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整體業績呈增長態勢,集團對單一品牌蔻馳的高度依賴卻愈發明顯,蔻馳本季度銷售額在集團總銷售額中的佔比過高。一旦未來蔻馳受到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偏好轉變等因素衝擊,Tapestry的整體業績將面臨較大風險。此外,Kate Spade和Stuart Weitzman持續下滑,若不能及時扭轉,也可能拖累集團未來的增長步伐,甚至影響集團在市場中的整體競爭力與品牌形象。
憑藉創意設計再次翻紅
蔻馳亮眼的業績表現有力帶動了母公司業績的增長。在業內人士看來,蔻馳的起勢,首先得益於其在産品創意設計上的突破。此外,積極擁抱年輕化同樣是蔻馳成功的關鍵。近兩年,蔻馳在設計上大膽革新,減少老花元素的使用,推出大量聯名款産品,並設計出各種創意包挂,這些改變精準迎合了年輕群體的審美趣味。
蔻馳在設計上取得的突破有目共睹。在權威時尚榜單Lyst發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最熱時尚品牌榜單中,蔻馳強勢躋身前五位。其中,Brooklyn單肩包熱度飆升,去年第四季度搜索量同比大漲46%,迅速成為社交媒體上炙手可熱的爆款單品。
去年,蔻馳攜全新子品牌“蔻馳之城”(Coachtopia)正式進軍國內市場。該品牌專注於循環工藝和創新協作,展現了其在可持續時尚領域的探索。Coachtopia推出的Loop Quilted雲朵托特手袋由100%可回收PET製成,詮釋了循環時尚新理念,深受消費者喜愛。此外,蔻馳通過與Z世代群體展開深度合作,組建Coachtopia Beta社群,共同打造這一全新品牌,重新定義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
不過,蔻馳的商業模式也存在爭議。消費者李女士坦言:“蔻馳過於依賴奧特萊斯渠道,經常出現剛在專櫃原價入手,轉眼就在奧萊看到同款低價清倉的情況。”作為輕奢品牌,蔻馳的産品質量確實不錯,但頻繁打折促銷讓她一度不敢在正價店購買。此外,過去滿包的logo設計也容易讓人産生審美疲勞。
蔻馳的再次走紅,充分證明了設計依然是推動品牌出圈的核心生産力。消費者林女士&&,身邊的朋友、同事一直都是蔻馳的忠實用戶,這兩年蔻馳在設計上不斷推陳出新,大家購買的頻率也隨之提高。
輕奢市場仍有發展空間
近年來,“輕奢品牌日漸式微”的聲音屢屢出現在社交媒體上。曾經與蔻馳旗鼓相當的美國輕奢品牌Michael Kors,如今正逐漸掉隊。其母公司Capri公布的202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集團營收出現下滑,其中MK的全球營收同比下跌12.1%,在亞洲市場的跌幅更是高達27%。過去一年間,這個曾被中國年輕人廣泛追捧的輕奢品牌持續收縮業務,接連關閉了北京三里屯太古裏、王府井APM與朝陽大悅城等地標商圈的門店。
然而,同樣定位輕奢的法國品牌瓏驤(Longchamp)卻實現了逆勢回暖。最新財報顯示,瓏驤2024年銷售額同比增長20%,所有地區和銷售渠道均實現增長。瓏驤的“餃子包”因超高性價比,被不少年輕打工人奉為“中産買包的盡頭”。與蔻馳的自救思路相似,瓏驤也將目光聚焦於年輕群體,推出在線定制服務,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肩帶顏色、設計印花圖樣,親手打造獨一無二的手袋。
值得關注的是,售價在千元上下的國貨品牌“山下有松”近兩年也獲得了越來越多消費者青睞。消費者林女士&&,在選購包袋時,相比品牌知名度,她更看重産品本身的設計。
業內人士&&,對於輕奢品牌而言,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持續的産品創新、精準的市場定位以及有效的營銷策略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進一步鞏固自身的市場地位。(記者 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