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着短視頻&&、社交媒體的興起,網絡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各類謠言也借機滋生、迅速擴散。以“致癌警告”“名單曝光”“警惕這些毒化粧品”等聳人聽聞的言辭為標題的短視頻屢見不鮮,一些未經證實、別有用心的“安全警示”“成分危害”等謠言通過社交媒體廣泛傳播,不僅誤導消費者,還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如何辨別網絡謠言,成為困擾消費者的問題。
謠言抹黑安全成分
網絡謠言往往以吸引眼球的標題,利用人們的焦慮心理迅速傳播。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數據顯示,2024年共受理網民舉報謠言信息1.47萬條,匯集各類辟謠稿件2.1萬餘篇,其中化粧品成為網絡謠言高發領域之一。
有化粧品業內人士分析,目前護膚品、沐浴露、洗髮水等産品中的一些成分成為了被謠言頻頻攻擊的對象。這些謠言不僅擾亂市場秩序,還引發了消費者不必要的恐慌。
成為謠言“靶心”的成分之一就是防腐劑。不少消費者可能都刷到過“化粧品紅黑榜”之類的視頻,一些榜單宣稱含防腐劑的洗護産品對人體有毒有害,會導致皮膚過敏、長痘甚至致癌等嚴重後果。但據行業內專家介紹,《化粧品安全技術規範》中所列出的準用防腐劑,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規定的限量使用是安全的。
另據了解,在化粧品配方設計中,防腐劑至關重要,其主要作用是保護産品免受微生物污染,延長産品使用壽命,同時可避免消費者因使用受微生物污染的産品而引發感染。一味追求無防腐劑或“談防腐劑色變”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有護膚品研發專家&&:“化粧品成分的安全性取決於劑量和配方,而並非單純看有無該成分。消費者應理性看待成分表,防止被極端言論誤導。”
熒光劑也是多年來被謠言不斷攻擊的對象。一些視頻博主使用紫外線燈和熒光檢測筆照射沐浴露、洗髮水、香皂、護膚品等産品,隨後宣稱檢測出超標熒光劑,並稱其“有毒”“致癌”“致敏”。舒膚佳質量安全負責人&&:“舒膚佳沐浴露從未添加過任何熒光劑,舒膚佳品牌生産線現有全線産品均不添加熒光劑。”至於視頻中出現的熒光現象,該負責人&&:“有熒光反應並不等同於添加了熒光劑,這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實際上,許多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在紫外燈照射下都會發出熒光,這屬於正常的物理現象。想要準確證明一款産品是否含有熒光劑,必須由專業的檢測機構按照國家標準的檢測方法來進行檢測。調查發現,視頻中博主常用的“熒光檢測筆”本身就是一種智商稅産品,其數據精度和驗證邏輯都存在很大問題,因此視頻中的檢測方式和得出的結論並不準確。
硫酸鹽表面活性劑成分也是較為常見的網絡謠言抹黑對象。硫酸鹽表面活性劑主要指SLS(月桂醇硫酸酯鈉)和SLES(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鈉),因其具有清潔力強、泡沫豐富的優點,被廣泛應用於洗護産品中。攻擊硫酸鹽表面活性劑的謠言主要是“致癌”,但實際上這並無科學依據。相關權威機構的安全評估表明,合規使用SLS、SLES並無致癌風險。
理性辨別網絡謠言
面對層出不窮的網絡謠言,消費者應學會科學辨別,不被忽悠。那麼,消費者到底要如何做呢?
一是核查信息來源。權威機構通常會在官方網站、認證賬號或主流媒體上發布信息。如果一則“驚人”消息僅出現在個人賬號或小眾&&,且缺乏官方信息的佐證,消費者就應提高警惕。
二是理性分析內容。許多謠言利用誇張表述吸引眼球,如“震驚!”“速看!”“馬上刪!”等。消費者應冷靜思考,該説法是否有科學依據?是否有具體檢測報告或權威機構背書?例如,網傳“舒膚佳沐浴露含熒光劑”,但經權威機構檢測該産品並未添加熒光劑。
三是要善用辟謠工具。目前,多個&&和機構提供了謠言查證服務,如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https://www. piyao.org.cn)、微博辟謠官方賬號、抖音辟謠官方賬號等。當消費者遇到存疑信息時,可通過這些工具進行核實。
積極舉報凈化網絡環境
除了提高自身辨別能力,一些&&、機構還號召消費者主動抵制謠言傳播,積極舉報不實信息,避免更多消費者被誤導。
據了解,目前各大&&均設有舉報入口,如抖音可長按視頻畫面,然後彈出一個頁面,在頁面中點擊“舉報”再選擇“不實信息”即可;微博可點擊博文右上角“…”,然後選擇“投訴”中的“虛假信息”;小紅書可點擊筆記的右上角“箭頭”,選擇“舉報”中的“虛假、不實內容”。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消費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傳播的參與者,因此,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積極舉報不實信息,共同營造更加健康清朗的網絡環境。同時,相關部門、機構、&&也應不斷加大對網絡謠言的打擊力度,依法追究造謠者的法律責任,凈化網絡環境。(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