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絲集團還是選擇用産品漲價方式來對衝原料成本上漲,從而緩解業績上的壓力。4月7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高絲集團旗下黛珂宣布將於6月1日起調整産品價格,多款産品上漲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對衝原材料成本上漲”沒有意外地成為官方給出的漲價原因。近兩年,産品漲價成為各美粧品牌對衝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慣用手段,而這種方式也多少能給企業帶來業績上的改善。但不可忽視的是,就如所有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漲價短時間內可以拉動品牌銷售額,但長期來看,消費者是否會持續性為提價産品買單,是否會導致客戶流失……這些問題,高絲集團也需要考慮到。
超170款産品漲價
根據黛珂官方發布的信息,其部分産品新價格於6月1日上午9點在官方網上精品店實施。由於價格調整,黛珂網上精品店將在5月31日18:00—6月1日8:59期間暫時關閉。
此次漲價涉及黛珂品牌旗下172款産品,覆蓋護膚、彩粧、底粧、防曬、香水、個護品類,漲價金額約550—1100日元不等,多數産品漲價幅度約在3.3%—5%。其中,漲價金額最高的産品是AQ Melority密集霜,由13.2萬日元漲價至13.75萬日元,漲價5500日元。“原材料成本上漲”是此番高絲集團對黛珂多個品類漲價的原因。
將視線拉長可以發現,漲價已經成為各大國際美粧品牌對衝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慣用策略。如在今年1月,資生堂宣布將在4月對旗下多款産品進行漲價,漲幅在2%—10%不等。歐萊雅則在2月發布了對旗下部分品牌進行漲價的消息。另據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7月以來,四年時間,雅詩蘭黛已經前後漲價8次,僅在2024年上半年雅詩蘭黛就曾進行過兩次提價。
盤古智庫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全球經濟環境可能會導致化粧品原料的價格上漲,為保持公司的利潤率,品牌可能會選擇提高産品的零售價格。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品牌定位與市場需求也是決定産品價格的關鍵。高端美粧品牌會根據其奢侈或高端形象以及目標市場的預期來定價,以維持品牌形象。
“對於企業而言,定價策略會隨着大環境變化而改變,例如國際形勢變化導致的原油價格上漲影響到原材料價格上漲,或者因為競爭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企業需要以提價的方式來抵消成本上漲及營銷競爭帶來的壓力。”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補充道。
就漲價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對高絲集團進行採訪,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提振業績手段
從關注過去各大美粧品牌發布的信息可以看到,“對衝原材料價格上漲”往往是品牌方對外公布的漲價原因,而另外一個層面“提振業績的有效手段”很少被官方正面提到。
寶潔此前就在多個季度財報中提及“定價上漲帶來銷售增長”,據了解,寶潔旗下SK-II多年裏進行多次漲價。而此次高絲集團對品牌産品提價,業內外也傳出了“其想借此提振業績”的聲音,畢竟從最新財報數據來看,高絲集團發展難言樂觀。
根據高絲集團發布的2024年財報,2024年高絲集團實現凈銷售額3227.58億日元,同比增長7.4%,凈利潤同比下滑35.6%降至75.1億日元。其中,中國市場所在的亞洲市場成為唯一下滑的區域,報告期內銷售額同比下降23%,降至406.2億日元。當時,高絲集團管理層坦言:“集團將通過調整産品組合、控製成本以及加強品牌建設,努力在所有業務領域實現盈利增長。”如今來看,漲價或許成為高絲集團應對經濟周期、抵消增長壓力的策略之一。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漲價一直都不是萬能牌。2024年上半年,雅詩蘭黛進行了兩次漲價,但從2024財年的財報數據來看,雅詩蘭黛依然是營收、凈利潤雙雙下滑。
品牌利用漲價來對抗周期、抵禦風險,降低成本,無可厚非,但消費者接不接受直接影響着這一策略的效果。在小紅書&&,不少消費者&&,越漲價越不想買。李莉是黛珂的忠實用戶,對於此番黛珂漲價,李莉並不認同“漲了就不買了,又不是非他不可”。對於木子而言,性價比更重要。“黛珂的價格本來就貴,這次漲價之後,可能要考慮換牌子了。”木子説道。
漲價不是萬能牌
高絲集團的漲價策略能否抵消不斷抬升的成本壓力甚至為其帶來一定的業績增長,尚需時間驗證。不過對於當下的高絲集團而言,其面臨的問題或許不單單是漲價就能解決的,尤其是在中國市場。
高絲集團在2024年財報中提及,“高絲在中國大陸和旅游零售業的銷售額大幅下降。不包含旅游零售的中國市場銷售額下滑33.4%”。同時,根據財報信息,2024年“雙11”大促中,高絲旗下多數品牌的銷售額較上年同期出現下滑。
高絲集團中國市場發展不佳的背後,除了日粧受核污水影響被消費者抵制的原因外,隨着國際美粧巨頭的加緊布局以及國貨美粧的崛起,資生堂、花王、高絲集團等日粧正在中國市場失去競爭力。
為尋求更好的發展,2024年,高絲集團對大中華區進行了廣泛的結構性改革,包括重新調整了門店和人員,並處理了過剩的庫存等。過去一年,高絲集團對旗下多個品牌進行渠道調整,如高絲品牌大面積撤櫃、黛珂線下撤櫃線上加強抖音等新興電商渠道的布局等。高絲集團管理層&&,“為了避免對品牌價值的損害,集團正努力擺脫過度競爭,並根據各渠道的特性進行調整”。
改革需要高昂的成本和時間。根據公開信息,高絲集團的這些結構性改革涉及的費用造成了44億日元的損失。相較於改革付出的成本來説,漲價或許更能在短時間內立竿見影。(記者 張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