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達爾文,2019》以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命名,以三種形狀(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的組合關係,表達生物的“進化”。
廣場雕塑作品《雀躍的童年》 作者 陸增康
日前,英國愛丁堡,“梵高再現”沉浸式光影展媒體預展開幕。這是一場沉浸式的多感官藝術體驗,將梵高畫作的高清投影與數字環繞立體聲、普羅旺斯的香氣結合在一起,給人以視覺、聽覺、嗅覺的綜合享受。這個項目已走過多個國家的數十個城市,去年底今年初在北京也曾與觀眾見面。不同於很多人習慣的、到專業藝術機構去欣賞藝術作品的方式,“梵高再現”展似乎代表了一種新的藝術展示潮流,即通過立體、開放式的城市空間向公眾展示,這更像是“偶遇”的、“街拍”式的藝術呈現和欣賞方式,正方興未艾。
與傳統公共文化空間不同的“新空間”
每天經過廣州太古匯的人們,有些會被西廣場上那件由基礎的紅藍兩色,以及簡潔的幾何線條組成的雕塑《達爾文,2019》所吸引,停下來拍幾張照片;更多的,則腳步匆匆地從旁走過。過去兩年多來,這座由著名英國藝術家菲利普·金以85歲高齡親手在現場揭幕的作品,似乎已經成為在廣州城市空間裏自然融入的景觀,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達爾文,2019》是廣州太古匯“衍藝時空”藝術項目引入的第一件作品。作品以生物學家和進化論先驅查爾斯·達爾文命名,以三種形狀(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的組合關係,暗喻了“轉化”和“進化”的觀念。
相關負責人士介紹, 從2019年7月啟動開始,“衍藝時空”藝術項目就旨在為消費者與城市創造一個全新的藝術人文空間,通過人與藝術品的平等對話交流,撬動思維靈感的迸發與交融,在和諧聯結的良性關係中持續推動個人與城市的共同發展。
所以我們在這個項目裏,能看到普利茲克建築大獎得主、著名的解構主義建築師弗蘭克·蓋裏專門為太古匯定制的“魚燈”;也能看到1972年出生於葡萄牙的本萊諾·安圖內斯以27根形狀一致的黃銅線條垂直貫穿商場內的三個橢圓形天井;還能看到仿若光學迷宮的、由曼可尚設計的藝術裝置《對影》;以廣州狀元坊制刺繡品為原型、運用數碼攝影和數碼縫紉技術創作的《海國名揚》;英國藝術家林肯·塞利格曼打造的大型幻境畫《空中幻境》等。
而在不遠處的天河城裏,一樓中庭不但經常安排形態各異的裝置作品,還曾把花展搬進過商場;正佳廣場不但將動物標本展等展覽直接安排在了走廊上,還打造出整條的體驗式購物街,用“格調”“韻味”“年代感”抓住消費者的眼球。
這些項目雖然在具體的內涵和形態上區別很大,但無一例外跳出了傳統公共文化機構的範疇,在全然不同的空間中鋪陳展示。
行業動向
文創展陳,帶動商業空間增值新動能
如果我們將這些文化藝術展示項目、作品與傳統的“公共藝術”,比如越秀山上的五羊石像,或者上下九步行街裏的萬兆泉雕塑進行比較的話,會發現它們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它們並不刻意強調“經典性”或者“地標感”,而更看重對日常生活的融合與嵌入,強調“自然而然”的體驗。比如對中國書法和禪宗文化有着濃厚興趣的菲利普·金就&&,他被廣州開放的環境所吸引,而《達爾文,2019》的安放位置,讓它看起來仿佛在樓宇之間歡快地跳躍,歡欣而動感,同時可以借助周邊建築的層次感,帶來更多的欣賞角度。而廣州藝術博物院與白雲機場合作,在一號航站樓一層中庭建的機場分院,也以“廣州第一家24小時全天候開放的藝術展館”為標榜,強調通過多樣化展覽,打造旅客的“精神家園”。
另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商業綜合體中的這些藝術裝置和文化藝術活動,具備一定的公共文化屬性,但更多是為主辦方的産品或品牌營銷服務。有研究者指出,隨着網絡購物的衝擊,許多實體商業空間越來越重視美陳佈置和空間利用,在售賣商品之外,更多地強調産品理念、體驗感、生活方式等,成為實體商業空間與電商競爭的重要手段。隨着越來越多專業力量的進入,許多商業空間的美陳逐漸提升到了藝術和創意的層級,成為公眾在商業環境中不經意感知藝術與美的展&。
此外,商業空間展陳近年逐漸擺脫單一主題和固化元素的簡單陳列——如中秋節的月餅、端午節的粽子、元宵節的湯圓,而是更注重新材料、新技術、新內容的組合,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時尚的創意設計大行其道。一些商業空間也不再局限於自身品牌,而是熱衷於引入一些熱門的IP展,如哆啦A夢展、變形金剛展等,借助強IP的話題性驅動流量,以期帶旺商場的人氣。
業內人士指出,帶入文創思維,將科技感、創意以及參與感融合在一起的這些展示項目,除了讓商業空間更具美感和吸引力之外,也增強了顧客的購物體驗,讓藝術成為商業空間增值的新動能。
記者觀察
公共生活藝術化 公共藝術生活化
從“體驗經濟”的角度來説,商業空間與公共藝術的攜手,可以塑造一種從生活與情景出發的感官體驗和思維認同,以此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改變消費者的行為。有研究者指出,當下商業空間的商業模式逐步轉變為強調顧客的心理體驗及在購物過程中感官的立體享受,使顧客體驗到新奇、娛樂,以及參與過程中的趣味性。雙方的攜手在為商業空間賦能的同時,也在一定層面上實現了“公共生活藝術化,公共藝術生活化”,成為一種新形式的公眾藝術普及教育。同時,當代科技,特別是VR等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給空間設計和場景營造帶來了新的機會,“沉浸式體驗”漸漸成為商業空間展陳項目的標配。
那麼商業空間的展陳,與博物館、美術館等專門的文化藝術空間有何異同呢?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曾玲玲認為,總體來説這是一種好現象,體現了文化的多元,不同的空間和展示方式可以滿足不同群體的興趣和愛好。博物館的展陳主要基於文物,是傳播基礎知識的地方,講究規範。其他公共文化或私人開設的文化空間更多是休閒與體驗,風格和方式多樣,運作更靈活。雙方之間可以起到很好的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