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一場華美的文明盛宴閃爍於金秋穹廬之下,以大運河文化為主題的黃勖“和”藝術大秀在北京時裝周的新地標—首鋼工業遺址公園上演。
黃勖“和”藝術大秀謝幕合影
2021年,京杭大運河北京段通航,重現“一枝塔影認通州”的古詩盛景。生於運河岸畔的黃勖在與策劃人王建兒溝通後,決定以服裝語言復刻大運河的人文地理特質,致敬河流綿延中的“和”之內核。源於光耀大運河文化的共同使命擔當,青年舞蹈家、國家一級演員朱晗也為大秀帶來一段灑脫飛揚的古典舞表演。
大運河文化秀:穿着於身的“流動遺産”
19日下午,這場將“文化遺産穿着於身”的大秀正式拉開帷幕。高定設計師黃勖剪裁萬古江河中的一寸華彩,分四個篇章解構京杭大運河的生機、變勢、交融和惠和,以服裝語言深度呈現這個古代奇蹟般工程的壯美與旖旎。
黃勖“和”藝術大秀現場
隨着音樂響起,身穿大秀第一詩篇—“禾”道華服的模特從濃郁工業風背景中走出,草木般綠色裙擺搖曳着兩岸的春日生息,黃勖獨有的“一片式剪裁”呈現出面料移步換景的流動肌理,詩意化致謝京杭大運河對流經土地四個層面的漫長滋養:開鑿意味着新的生命創造,通航使江南和華北地區的自然生命獲得生境,貫通締造了無數運河城鎮嶄新的地理生命,同時造就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生機。
春日宴後,迎來第二篇章—“河”運。黃勖汲取運河的藍綠水系色,以手工抽象立體式剪裁,再現大運河“運道有跡可循,而通變則本乎時勢”的變化之態。將運河上江南豐饒的綠水青山、古道黃河的傾泄奔流、冀魯大地的雄城關隘、繁忙漕運的萬艘龍舸鮮活地融入服裝之中,並加以隱藏一切針腳線跡的高定技藝,令華美飄逸的衣幔如水無形而有萬形,組成唯美奇妙的視覺層次。
黃勖“和”藝術大秀現場
作為連接地域的紐帶,大運河文化帶的凝聚力從未消退。漕運的活躍極大促進了南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呈現出景物阜庶、閭閻繁富的“黃金水道”氣象。黃勖第三篇章—“合”融便採用金色漸變主調,歌頌京杭大運河開啟南北方地理溝通空間,形成線性共同體的文化意義。該篇章的禮服是整場大秀的高潮,優雅華貴的黃勖標誌性設計,超越了單純服裝的含義,帶有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意,閃耀而浪漫,如金粉繪就的一幅珍稀運河古圖,驚艷全場視覺。
青年舞蹈家、國家一級演員朱晗古典舞表演
黃勖“和”藝術大秀現場
大秀在中國紅的“和”慧篇章中結束,聚集幾百工時的壓軸華服,傳遞出莊嚴典雅的東方美學,奏響這場大運河時尚交響曲的最後一個強音。黃勖以標誌性設計風格與獨特視角重新演繹了大運河文化“和融萬物、和諧共生”的文明基因,點燃積蓄千年的盛世風度,讚嘆京杭大運河在民族融合、文明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水利建造中留下的煌煌貢獻。
黃勖:在傳統中掘玉的先鋒懷舊者
作為學貫中西的高定設計師,黃勖熱愛發掘被時間掩映的碎玉,將視野聚焦傳統文化,並追尋其在當代語境中的生命、記憶和文化集體性等存在主義問題。“我感興趣的是設計所能承載的文明脈絡,衣服可以反映一張紙一條河的命運,而不僅服務於個體穿着體驗。”因此黃勖的服裝作品中,常注有引人入勝的傳統文化意象。
黃勖“和”藝術大秀現場
為忠實反映京杭大運河的史詩風情,黃勖歷時數月,沿運河起點—杭州拱宸橋一路北上采風,揮灑對傳統意象的敏銳天賦,將所歷人文風貌與時尚元素糅雜沉澱,凝結為這場漫溯2500餘年的大運河文化“和”個人作品大秀,融事、景、情於一體,帶領大眾乘衣而航、溯游千里,以服飾藝術完成對文化遺産的精緻重構,致意壯美山河、光耀運河文化。
對黃勖這個熱愛傳承中創新的“先鋒懷舊者”而言,服裝是隱喻的藝術,華夏文明藏在浩蕩千里、綿延至今的萬古江河中,現代時尚不可避免地承載着時代的記憶和歷史。推進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圓融對接,是每個當代設計師的使命。秀只有一次,但黃勖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和復興將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