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8月愛丁堡藝術節“我們的文化周”開幕式上,川劇變臉第三代傳承人姚則浩的表演引來陣陣驚呼。一張張臉譜在他手中變幻無窮,非遺神采浮現於英倫古堡的石墻,“東方神秘技藝”與西方藝術殿堂在這一刻完美結合。
這場由跨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盛會以“時之迴響”為主題,通過傳統的非遺市集、當代表演巔峰呈現、數字劇場等多元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薪火相傳而生生不息,守正創新而氣象萬千”的瑰麗長卷。

節日盛宴,變臉藝術驚艷愛丁堡
愛丁堡藝術節聯盟每年吸引超過420萬人次參與,來自70多個國家的2.5萬名藝術家,組織逾3000場活動,已被公開數據認定為僅次於奧運和世界盃的全球大型文化盛事。
在這場藝術盛宴中,“我們的文化周”展現了強大的文化影響力。愛丁堡市市長羅伯特·阿爾德里奇在開幕式上&&:“文化的力量在於其打破邊界、連接世界。”尼日利亞埃蒂奧尼王國女王安傑麗克·莫奈作為文化周皇家文化大使,以“One World”為題發表演講:“語言與歷史不應成為隔閡,我們應在藝術中尋得共鳴,在交流中建立理解。”

當蜀繡的絲線纏繞起英倫的風,川劇臉譜的色彩暈染開古堡的石,建水小調伴着悠揚的管弦樂迴響萬萬年,文明的交融已超越地域與語言。迎着愛丁堡的朝霞與暮色,來自中國各地的藝術團體在愛丁堡陸續登&演出,展現這個夏天跨越國界的“時之迴響”,譜寫文明互鑒的展現篇章。
姚則浩手中的臉譜瞬息萬變,月琴與交響樂交替響起,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在國際舞&上完美交融,川劇變臉正在打破百年邊界,開啟一場跨越文化的對話。
其中姚則浩的表演《大聖鬧天宮》,以川劇變臉技藝重構孫悟空神話,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始以金色猴王臉譜嬉鬧天庭,怒封“弼馬溫”時,赤臉怒變,初顯神通;鏖戰天將過程中,連續變臉展現不同法力,臉譜之於紅、藍、綠、銀間急速切換,展鬥法之百相變換;高潮處丹爐煉心,以“一秒三變”的絕技,展現猴王遭烈火焚燒。隨着音樂高昂漸進,以“抹臉”的手法,在眼周抹上金色底,環繞耀眼紅色的火眼金睛。功成圓滿,以一個翻身亮相動作結束,走向&前,以一個“回臉”的手法,變回最初的金色猴王臉譜。

對姚則浩來説,表演《大鬧天宮》,仿佛自己就是那只肆意灑脫的猴子。&上完成的每一次變臉,不僅是技術的操作,更是情緒的宣泄和角色的蛻變。而最後終於“煉”出火眼金睛,在寂靜中看到觀眾屏住呼吸,隨後爆發掌聲的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與台下每一位觀眾達成的心靈溝通,這一刻也許就是藝術打破文化壁壘的體現。
變臉創新,月琴交響重塑傳統音律
實際上,此次姚則浩的變臉藝術不再局限於傳統形式。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取消傳統鼓點配樂,嘗試用月琴和交響樂作為伴奏,創造出中西合璧的全新聽覺體驗。”
這種創新不僅改變了變臉表演的聽覺維度,更重新定義了傳統藝術與現代音樂的結合方式。月琴的清脆音色與交響樂的磅礡氣勢交織,為變臉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此次表演中,姚則浩將月琴作為我國傳統民樂樂器,以其明亮清脆的音色象徵孫悟空的東方靈性。而用交響樂的磅礡厚重重構天庭的壓迫史詩感。這不是簡單的伴奏替換,而是一場文化的試聽實驗——讓川劇變臉從傳統鑼鼓的“程式化節奏”中解放,注入更加豐富的情緒敘事。月琴輪指如心弦顫動,交響樂銅管似天兵壓境。二者碰撞恰恰外化了悟空個體自由和體制權威的對抗。
武術與舞蹈,跨界融合拓寬藝術邊界
姚則浩的創新不止於音樂。他致力於將川劇變臉與中國古典舞進行深度融合,使變臉演員不再僅是技術執行者,而是化身“情緒之魂”,在剛柔並濟的武舞中展現臉譜的變化,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視覺盛宴。
此次嘗試打破了變臉純技術展示的窠臼,使其成為真正的劇場藝術,同時拓展了古典舞的敘事維度,證明了傳統藝術通過創新融合,可迸發更具當代性的感染力。
與此同時,他還探索了變臉與其他表演形式的融合,曾嘗試將中國傳統武術的武當劍法與川劇變臉融合,右手執劍完成“撩、劈、點、崩”等劍招,左手操縱機關,在劍花翻轉,回身雲劍中實現臉譜變化。
演出結束後,尼日利亞女王認為,“充滿靈性的面具表演也是木偶戲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將其融入現代劇場。這種表演形式不僅連接了非洲與拉美的文化根脈,也為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對話創造了空間。”

節目藝術總監陳智林&&:“希望通過這種多元融合,重新激活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為當代觀眾帶來一場獨特的歌、舞、音盛宴。”
這種跨文化共鳴正是“我們的文化周”所倡導的。活動負責人Winnie在總結發言中&&:“文化不是單向傳播,而是互相照見。”她強調該項目致力於“打造一座橋梁,不止是一個單向展示的舞&,而是一個真正讓交流發生、讓連結變得珍貴的地方。”
從成都傳統戲&到愛丁堡古老城堡,川劇變臉正在經歷一場華麗蛻變。
姚則浩不再滿足於傳統表演形式,而是將月琴與交響樂融入配樂,讓變臉與武術、舞蹈同&,用“創新的理念表達”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生,讓變臉藝術正在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動注腳。(菱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