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這裡曾是“石頭經濟”遍佈的礦山村,機器轟鳴裏藏着生態的傷痕;二十年後,這片土地已華麗轉身,躋身“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年接待游客超千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100億元。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從單打獨鬥到抱團共富,浙江安吉余村用二十載光陰,蹚出了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方寸村落”到“共富圈層” 空間重構激活生態價值
站在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觀景&遠眺,245平方公里的“大余村”版圖盡收眼底。這條串聯起天荒坪鎮、山川鄉、上墅鄉1鎮2鄉24個行政村的綠色經濟帶,如今正以50倍於原余村村域的空間體量,演繹着鄉村經濟的擴容升級。
“過去的余村,像被群山鎖住的‘盆景’,如今要變成全域共賞的‘風景’。”安吉縣委常委、天荒坪鎮黨委書記、余村度假區黨工委書記吳博文指向規劃圖,大余村構建的“三個發展圈層”清晰可見:4.9平方公里的小余村核心區作為鄉村現代化樣板,41平方公里的旅游度假區承載重點項目,245平方公里的延展區統籌24個村要素。“這一布局,讓分散的山水資源、民俗文化、閒置資産成為聯動發展的關鍵要素。”吳博文説。
為打破行政壁壘,大余村建立片區聯席會議制度,統籌解決跨村項目的土地指標、資金保障等難題。
在空間拓展後的版圖上,特色景區的打造成為拉動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雲上草原景區憑藉“春賞花、夏避暑、秋登山、冬滑雪”的獨特定位,成功實現了冰雪經濟、避暑旅游與生態文旅的深度融合,景區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110萬人次。綠水青山之間,懸崖鞦韆、水晶廊橋等網紅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紛至沓來。
二十年來,從人均收入不足萬元到如今村集體總收入2205萬元、農民人均總收入7.4萬元,從幾家小飯館到90余項網紅業態,“全域景區化”理念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承載經濟價值的空間載體。
從“靠山吃山”到“生態掘金” 業態革新點燃綠色動能
在空間格局重塑的基礎上,余村不斷探索業態創新,讓生態資源煥發新的經濟活力。
生態露營基地裏,竹海間的帳篷帶動周邊農家樂節假日期間日均收入超8000元;非遺文創工坊中,老藝人與青年設計師合作的竹編産品年銷售破500萬元……業態創新讓生態價值有了變現通道,2024年,大余村片區旅游總收入超100億元,生態露營、國漫體驗等新興業態佔比不斷提高。
産業轉型的密碼,藏在余村對“新經濟、新農業、新文旅”的精準布局中。近年來,余村通過大力發展綠色休閒産業,實現了農文旅融合發展,走出了“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美麗經濟發展之路,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將“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品牌轉化為産業動能。
余村的山水間,科技創新與生態之美正相映生輝。
在以生態優先鋪就的共富路上,承影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的落戶,成為余村培育新質生産力、推動産業升級的生動注腳。在安吉縣兩山國控集團的努力下,承影互聯將總部搬遷至安吉,將融媒處理中心搬到余村青年人才社區,國內外許多大型活動和賽事圖片的人工和AI處理、協作、交付、存儲都在這個小山村進行。
國內頭部教育出版産業全鏈條技術服務商雲梯科技,國內快閃場地租賃&&、準獨角獸企業鄰匯吧,用AI技術賦能文旅酒店的美宿在途,國內領先的綠能倡導者斯拉克能源等新經濟企業紛紛落地這裡。
業態革新帶來價值躍升。農創客將稻田改造成藝術展場,閒置農房改造成山野咖啡館,從賣資源到賣體驗,余村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從“空心化”到“青年村” 人才集聚繪就共富圖景
新興業態的蓬勃發展,為余村吸引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曾經的“空心村”逐漸變成了充滿活力的“青年村”。
為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余村精心打造了全方位的青年社區。2023年,大余村推出的“青來集”項目,精準契合青年群體的需求:涵蓋總部經濟、成長型公司、合夥人項目三大空間,構建起“雨林式”産業生態圈。
僅兩年時間,園區已入駐杭州鄰匯吧、杭州雲梯科技、哈爾斯等29家企業,園區營收突破8億元,提供獨立式、共享式等各類辦公工位1200余個,配套食堂、咖啡店、火鍋店、燒烤店等11個商業業態,以及人才公寓6處。
如今,在“青來集”人才社區,年輕創業者帶來的咖啡館、藝術工坊與鄰匯吧的數字化運營碰撞出火花,一幅“青年返鄉、業態繁榮”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徐徐展開。
為進一步擴大人才“朋友圈”,余村推出多樣化的人才計劃。
準備好了空間、政策、&&,余村“全球合夥人”計劃迎接各類合夥人的到來。自然觀察員、互聯網從業者、鳥類學家、星空愛好者、藝術家、背包客紛紛到來;植物染坊、食物工坊、茶書房、手作體驗館、咖啡館、麵包坊、藝術家工作室等散佈在余村的各個角落。
“雲村民”計劃更是打開了城鄉互動的窗口,在余村首期流轉15畝農田,打造成多個“一米菜園”,供給需要認養農産品的“雲村民”。目前,已吸引近8萬名青年註冊“雲村民”,參與雲認養的“雲村民”用戶數超6000人,通過組織播種、採摘、田野火鍋、田間露天電影等線下體驗活動,吸引近萬名城市青年來村實地體驗。“數字技術讓城市人成為鄉村經濟參與者。”項目負責人説,這些“雲村民”帶來資金、創意,為鄉村注入活力。
余村通過“全球合夥人”“雲村民”計劃構建“漸進式”青年入鄉模式:從線上參與的“雲村民”,到短期駐留的“數字游民”,再到扎根創業的“全球合夥人”。截至今年上半年,已集聚青年人才1200人,“青來集”常態入駐青年900餘人。(蔡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