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理念20年,浙江余村有“三變”-新華網

“兩山”理念20年,浙江余村有“三變”

2025-08-11 13:15:0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生態轉型的標杆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鄉村振興的創新樣本”……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不少考察、研學團隊來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感受這裡的風光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來到余村,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20年來,余村不斷精彩蝶變,生動詮釋了綠色發展的蓬勃脈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碑。記者盧剛攝

余村的地變“大”了

  余村不大,僅4.9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6000余畝,“八山一水一分田”。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余村靠着採礦——山裏優質的石灰岩資源而成為安吉的“首富村”。但炸山鳥驚起,砂石滿天飛,水被染成漿,人面滿是灰,村裏痛定思痛關掉了採石礦,停掉了水泥廠。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來村裏進行調研,高度肯定此舉。

  在余村村口,青翠掩映處,流水小橋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幾個大字被鐫刻在一塊岩石上。這句話,激勵着余村堅定不移地走上了生態立村之路。

  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余村考察。沿着村裏道路,看到青山疊翠、流水潺潺、道路整潔,家家戶戶住進美麗樓房,總書記欣慰地説:“余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

余村街景

  牢記囑託,當地“跳出小余村、發展大余村”,余村變“大”了。

  2020年,余村“擴容”,在天荒坪鎮範圍內聯合周邊四個村,形成了1+1+4(天荒坪鎮、余村以及周邊4個村)片區組團發展,覆蓋面積43平方公里。

  2022年底,余村再次“擴容”,聯動周邊1鎮2鄉24個村(天荒坪鎮、山川鄉、上墅鄉),輻射範圍245平方公里,形成以點帶面、片區聯動、整體提升的“大余村”發展格局。

余村街景

  “從余村20年的發展來看,關停礦山後發展的農家樂、漂流、家庭農場採摘等項目,是把美好的生態環境轉化成休閒旅游産業,這是我們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1.0版本。”天荒坪鎮鎮長許進京説,“從2020年開始,余村發揮引領作用,‘擴容’成‘大余村’抱團發展,打造三新(新經濟、新文旅、新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集群,我們的實踐進入到了2.0版本。”

  4年多來,余村以本村為中心,不斷擴大聯動發展圈層!“大余村”創新體制機制,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從單打獨鬥向抱團合作轉變。抱團發展效果明顯,“大余村”2024年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81萬元,同比增長11.5%。

  綠水青山果然是“富礦”,當地繼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2000年竣工)之後,2022年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又投産發電,兩座電站遙相呼應,總裝機規模達390萬千瓦,成為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基地。據了解,第三座龍王山抽水蓄能電站也在謀劃中,建成後將對華東電網的穩定和綠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一家名為“兩山文創閣”的民宿,63歲的主人葛元德拉開了話匣子。他原來是礦山的拖拉機手,每日奔波在採礦現場。礦山關停後,他把家翻蓋成4層樓,經營了民宿,一樓還順便賣他創作的各種文創作品。兒子也從外地回來,共同經營民宿。“每年營業額有200多萬吧。”

  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全國各地紛紛探索“兩山”轉化路徑,572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240個“兩山”基地提煉的“護綠換金”“聚綠成金”“借綠生金”等模式日趨成熟,生態紅利持續釋放。

 余村青年人才社區“青來集”

  余村的人變“多”了

  余村原先有280戶,1060餘人。擴容後的“大余村”,範圍擴展至3個鄉鎮,有4萬餘人。近年來,到此參觀旅游的人呈遞增趨勢。2024年,122萬游客涌入余村打卡,而“大余村”共接待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00億元。

  當地把“余村人”分為四類:

  一是旅鄉人,是指來余村參觀旅游的人。記者採訪當天,恰逢上海合作組織青年友好人士走進余村,他們用鏡頭記錄整潔安靜的街巷與錯落有致的農居。這個小山村,如今正成為中外交流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的重要窗口。

  二是新鄉人,是指來余村創業打拼的外地人。“85後”青年陳喆來到余村後,在舊廠房改造的新型“零碳”建築中開設了一家國漫主題的鄉村咖啡館,目前已成為當地的熱門景點。“現在幾乎每個周末,都有一兩千名游客慕名而來。”陳喆説。

  2022年7月,余村“全球合夥人計劃”正式啟動,圍繞研學教育、鄉村旅游、文化創意、農林産業、數字經濟、綠色金融、零碳科技、健康醫療等8個類型,向全球發出共建未來鄉村樣本的“英雄帖”。目前已吸引新經濟企業23家,常態入駐青年近1000人。

 余村街景

  三是原鄉人,是指戶籍在本地的人。本地人大錢去年畢業後,在準獨角獸企業鄰匯吧上班,這家企業去年10月底來到安吉,選擇把運營總部搬到青來集。發展休閒旅游産業,招攬三新産業,讓當地人不再外出打工,還吸引了不少人才返鄉就業。

  四是雲鄉人,是指在雲端註冊的村民。“余村雲村民”是去年發起的一項城鄉破圈計劃,通過雲認養、雲暢游、雲共創、雲過節、雲社交五大板塊,打造城市青年與鄉村的雲端互動體驗。雲鄉人可以線上為余村的發展出謀劃策,也可以線下體驗開展研學,享受認養田園果蔬、暢游景點民宿、打卡鄉村活動、共創鄉村事業等特有權益。截至目前,近7萬人註冊成為余村雲村民,其中青年佔70%以上,超5000人在雲端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畝三分田。

  “我們通過擴大‘朋友圈’優化‘資源圈’,不斷拓寬鄉村‘就業圈’。”余村村黨支部副書記俞小平介紹。

  “為啥把企業總部搬來余村?”面對記者的提問,承影互聯CEO段毅爽快地説:“我們屬於線上運營的新經濟概念,去年安吉兩山國控集團成為我們的戰略投資方,再就是這裡的政府服務效率特別高,這方面大家體會都是挺強烈的。”

  “年年有餘”“余你見面”“余韻三舍”……在村中漫步,飯店民宿的名字也“余”味無窮。登上高處舉目望去,村內有好幾處樓房都搭着腳手架,顯然還在施工,有一棟還挂着紅色的彩帶,標誌着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在村子的北部,有一處大的施工場地,村裏人告訴記者,這是新建的余村自然學校,建成後能容納近300人開展研學活動。

  入夜,青來集邊上的燒烤一條街迎來客流高峰,燒烤架上的炭火紅得發亮,肉串滴下的油濺起火星,隔壁桌的啤酒瓶碰得叮噹響……在燒烤攤打工的雲南大姐每月工資5000多元,她笑着説:“他們真能説,一直能説到凌晨三四點呢!”

 游客在“雲上草原仙俠鎮”拍照

  余村的景變“美”了

  余村的景色,村裏、道邊,山上,處處都是;花花草草,風聲鳥鳴,荷香稻色,美食茶湯,一顰一笑,無時不在;有景如斯,景不醉人人自醉。

  在村內:有荷塘雅趣、兩山會址、隆慶問禪、果園飄香、激流勇進、龍潭碧玉、古樹秋思、礦山遺韻、余嶺懷古、翠竹幽徑等“余村十景”,既可坐帶空調的游覽車參觀,又可掃碼電動自行車穿街走巷……

 “雲上草原仙俠鎮”景觀

  在山上:有大竹海風景區,於雲霧繚繞的竹林間,體驗電影《臥虎藏龍》的刀光劍影,想象置身於一個武俠世界。上到海拔1168米新開業的“雲上草原仙俠鎮”,游客則可入身還原度極高的仙山、仙門、仙街等仙界場景,“無邊界”沉浸體驗……

  在路上:無論驅車還是騎行,去江南天池景區環旋纏繞的盤山公路長達18公里,以高山美景和彎道極多出名,十里山路十里景,不同的季節又有不同的韻味,深受車友喜愛……

 位於田野中的“藍房子”

  在道邊:田野中一座“藍房子”格外醒目。來自上海的都市麗人卓莉放棄高樓林立的喧囂世界,斥資在此投建具有歐式風格的藍色調樓房,專門運營一個自行車越野騎行項目。“我來這裡安家,當然是看好這裡的美景,還有愜意的田園生活。”她説。

  余村的景,到底美在哪兒?或許真得親自前來,細細品味——

  美在詩意裏:背靠花圃坐在田野邊的椅子上,抬頭正見南山,所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也;樹林中駐有一輛房車,支起帳篷綁好吊床,一連停留數日,正所謂“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是也。

  美在一瞬間:在“藍房子”與主人閒聊,窗外就是風景宜人的田野風光,驀然飛來一隻蝴蝶,想從玻璃門外破窗而入,不覺心中一動。

 位於余村“共富後巷”的浙大機器人研學基地

  美在錯愕中:在余村的“共富後巷”,在一排鄉村別墅前,突然矗立着一個汽車機器人——大黃蜂,仿佛在看家護院,細看才知是浙大的機器人研學基地。

  去年7月,就在余村廢棄的礦坑遺址外,法國知名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舉辦了一場演奏會,驚艷世人。當鋼琴王子美妙的琴聲在礦坑上空響起的時候,山上萬千毛竹在清風中發出和聲,餘音不絕。

【責任編輯:郭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