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新石器時代賈湖陶罐殘留的發酵痕跡,到漢代青銅蒸餾器復刻出22度烈酒的科技實證,我們讀懂的不僅是釀造工藝的迭代,更是民族基因中對“度”的清醒認知。這種技術演進與道德約束的雙軌並行,恰如中華酒器,既盛放醉人琼漿,又沉澱着"寧淡勿烈"的文明自覺。
6月16日,由新華網、貴州茅&&合策劃推出的大型文化專題節目《國寶美鑒》正式上線熱播。節目共十五集,從五個維度解碼國寶背後的文化密碼。
《國寶美鑒》第十五集《厚德載物》,講述從賈湖陶壺探索自然發酵的奧秘,海昏侯青銅蒸餾器、東漢蒸餾器印證着蒸餾技藝的早熟,到西周大盂鼎銘刻沉湎酒池終致亡國的教訓,見證着中華酒德從飲醉到自律的文化昇華之路。
九千年前的賈湖畔,一隻粗陶罐靜臥於先民屋角。當有人掀開蓋子,稻米、蜂蜜與山楂在時光中悄然交融的氣息撲面而來。先民啜飲着天然發酵的微醺液體,在僅有幾度的酒精中手舞足蹈:“我仿佛聽到神明説話了!”這一刻,人類與酒的千年情緣在陶土的質樸容器中生根發芽。
時光流轉至西漢,海昏侯墓中靜臥着一套全長132厘米的青銅蒸餾器。它摒棄了商周青銅的猙獰紋飾,以精密的幾何線條訴説漢代“器以致用”的智慧。當現代學者復刻此器,沸騰的水汽竟凝結出22度的清冽酒液。同期上海博物館所藏東漢蒸餾器雖僅86厘米高,其方正如漢闕的造型同樣印證着蒸餾技藝的早熟。青銅冷光閃爍,本可催生濃烈,卻為何沉寂千年?
答案鐫刻在周康王賜予大臣盂的青銅重器上。大盂鼎腹內的金文如雷貫耳:“唯殷邊侯、甸與殷正百辟,率肄於酒,故喪師。”殷商君臣沉湎酒池終致亡國的教訓,化作一句震古爍今的箴言——“飲惟祀,德將無醉”。從《尚書·酒誥》的訓誡到青銅禮器的銘文,華夏先民在醉意與清醒間劃下文明的紅線:酒可通神,亦可喪邦;能飲為術,不溺為德。
縱觀世界古文明,皆視發酵琼漿為神賜恩典。唯獨華夏民族在掌握提純烈酒的技術後,選擇將青銅蒸餾器束之高閣。這不是技術的滯後,而是文明的自覺——當賈湖陶壺丈量醉意,當漢室銅甑封印鋒芒,厚德之重不在於“能為而不為”,而在於“知其可為時,仍擇與天地共呼吸之路”。
陶土與青銅穿越時空對話,見證着中華酒德的自律與超越。那青銅器中蒸騰的霧氣,最終凝結成華夏精神中清澈的一滴:寧淡勿烈,厚德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