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木構建築的榫卯之間,古人以鬥拱為骨、以榫卯為脈,將力學智慧與美學追求熔鑄於方寸之間。從佛光寺東大殿的穩若磐石到應縣木塔的千年不倒,鬥拱不僅是撐起飛檐的 “隱形筋骨”,更藏着中國人 “藏力於巧,守理於拙” 的文明密碼。
6月16日,由新華網、貴州茅&&合策劃推出的大型文化專題節目《國寶美鑒》正式上線熱播。節目共十五集,從五個維度解碼國寶背後的文化密碼。
《國寶美鑒》第十集《鬥拱載道》,講述中國古代鬥拱工藝從早期建築到唐代佛光寺、遼代應縣木塔中的發展,展現其精妙的承重結構設計、多樣的形制技法及 “藏力於巧,器以載道” 的文化內涵。
當 “木料不夠用了怎麼辦” 的難題擺在先民面前,鬥拱的誕生給出了最精妙的答案。早期建築的井幹式耗材量大、穿鬥式難承大跨度,而 “方鬥托舉,曲拱承重” 的設計,讓鬥與拱層層疊合,將屋頂重量分解傳遞至立柱,既省材又穩固 —— 這是中國人對 “力” 最詩意的表達。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作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築,其回字形柱網、鬥拱層與梁架的嵌合,至今仍詮釋着這種智慧。“留條縫逼死你強迫症” 的匠人對話,道破木構建築的微妙平衡:那些看似 “不完美” 的縫隙,實則為木材熱脹冷縮預留空間,讓建築在時光中始終保持穩定。這種對自然規律的體察,讓木構建築超越了單純的遮風避雨,成為 “器以載道” 的活標本。
若説佛光寺展現了鬥拱的根基,應縣木塔則將其推向巔峰。這座高 67 米(相當於 20 層樓)的全木結構樓閣,外觀 5 層 6 檐,實則暗藏 4 層暗層,明暗交錯如精密齒輪。全塔 54 種鬥拱各居其位,或承托梁架,或分散荷載,以 “隱形筋骨” 撐起參天巨構,故有 “鬥拱博物館” 之稱。
“明晨禮佛暗沉沉,天立藏於美,方為大道”—— 匠人對 “藏” 的領悟,在木塔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鬥拱的力隱於飛檐翹角之下,暗層的結構藏於明層光影之間,正如中國人推崇的 “藏巧於拙”:看似樸素的外觀下,是 54 種鬥拱歷經千年風雨的默契協作,讓這座木塔在地震等天災中屹立不倒。
“明理者知何為藏何為險”,鬥拱的智慧從來不是張揚的,而是 “隱於形,顯於用”。它讓木構建築在 “力穩” 與 “形美” 之間找到平衡,更暗合 “以明理順天道,以誠心守鐵律” 的哲思。
明理者深諳藏顯之道。鬥拱將力量暗藏於榫卯咬合的精密結構間,卻於飛檐翹角處托舉建築的威儀,顯時不張揚鋒芒,藏時亦堅守支撐之責。這份智慧與茅&的明理之道同頻:以謙遜守正為基,循規蹈矩而不僵化,知進退分寸而不逾矩,於行事中持守尺度,在做人中築牢本心。當鬥拱以“隱形筋骨”撐起樓閣氣象,當茅&以“明理之道”淬煉品格,皆在訴説同一哲思:以藏顯之智載天道,用赤誠之心鑄匠心,終成風清氣正、久釀彌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