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美鑒》第八集:金絲銀縷 從鎏金香囊到匠心經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2 09:40:17
來源:新華網

《國寶美鑒》第八集:金絲銀縷 從鎏金香囊到匠心經緯

字體:

  編者按:在長安的煙火裏,金銀匠以絲線為筆、以金屬為紙,將人間情意鍛造成可觸摸的永恒。從鎏金銀香囊的陀螺儀智慧到銅鏡上的微米級鏨刻,每一件器物都在訴説:匠心之外,更有深情可抵千年。

  6月16日,由新華網、貴州茅&&合策劃推出的大型文化專題節目《國寶美鑒》正式上線熱播。節目共十五集,從五個維度解碼國寶背後的文化密碼。

  《國寶美鑒》第八集《金絲銀縷》,講述唐代金銀工藝中鎏金銀香囊、嵌紋銅鏡等器物的創制,展現其陀螺儀般的機械智慧、微米級鏨刻技法及 “以器載情” 的文化內涵。

  “何以致叩叩,香囊係肘後”—— 國家博物館藏的唐代花鳥紋鎏金銀熏球,以 4.8 厘米的玲瓏之軀,藏着穿越千年的機械浪漫。不同於錦緞香囊,這件金屬圓球在法門寺出土的《物帳碑》中被明確記載為 “香囊”。元稹詩 “微風暗度香囊轉” 道破其玄機:內置雙同心圓環與香盂,構成古代版 “陀螺儀”,無論球體如何滾動,香盂始終保持水平,香料絕不傾撒。

  這種 “半寸乾坤藏智慧” 的設計,讓唐人在袖底衣間藏下流動的暗香。當長安女子將鎏金雙蜂團花紋銀香囊繫於肘後,金屬球體隨步履輕轉,恰似將星辰與風月一同收進袖中。匠人以毫米級精度鍛造機環銜接處,讓科技與美學在指尖完成奇妙共振,這是大唐對 “浪漫” 最硬核的詮釋。

  比香囊更見匠心的,是唐代金銀嵌銅鏡的 “微雕魔法”。匠人將金銀薄片鍛至 0.2 毫米,在鏡背鏨刻鸞鳥銜綬紋,再以髹漆工藝打磨至紋飾與鏡面齊平 —— 每一刀鏨刻都需屏住呼吸,稍有偏差便會讓整片金銀片作廢。這種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的嚴苛,讓銅鏡成為凝固的情書:鸞鳥振翅的弧度、綬帶飄拂的紋理,皆是以金屬為紙寫下的綿綿情意。

  當長安城的金銀匠在燭火下雕琢紋樣時,他們未必知曉,自己正用針尖般的刻刀,在時光裏刻下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的千年注腳。

  從香囊的機巧到銅鏡的精雕,唐代金銀器始終恪守 “以器載情” 的信念。當茅&的酒曲在窖池中發酵,恰似唐代匠人手中的金銀在炭火中淬煉,兩者都在等待時間賦予的昇華。器物因心意而雋永,酒香因敬意而悠長,從長安城的金銀作坊到茅&鎮的釀酒窖池,中國人的匠心從來都在訴説同一件事:最好的傳承,是讓每一份用心都不被時光辜負。

 

【糾錯】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