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美鑒》第四集:禦火造物 淬煉傳世匠心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23 14:45:37
來源:新華網

《國寶美鑒》第四集:禦火造物 淬煉傳世匠心 

字體:

  編者按:在文明長河中,古人以火為匙,開啟科技與匠心的探索之門。從熔鐵鑄劍的剛硬到蒸糧成釀的溫潤,火的掌控史,亦是人類將自然之力化為文明精魂的演進史。

  6月16日,由新華網、貴州茅&&合策劃推出的大型文化專題節目《國寶美鑒》正式上線熱播。節目共十五集,從五個維度解碼國寶背後的文化密碼。

  《國寶美鑒》第四集"禦火造物",講述從原始取火到高爐冶煉的人類用火歷史進程。

  當第一簇鑽木取火的火星躍出,人類便踏上了駕馭自然的征程。燒陶冶鐵的火光中,青銅器曾是文明的璀璨注腳 —— 商周青銅禮器以堅硬質地鐫刻權力符號,卻因材質局限在兵器領域顯露短板:衝擊下易斷裂的特性,終讓位於更堅韌的鐵器時代。

  高爐冶鐵與鼓風裝置的革新,將火焰溫度推向千度以上。匠人以火為筆,將不同含碳量的鐵料層層疊合,經反復鍛打、淬火錘煉,讓粗鐵蛻變為 “百煉鋼”。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錯金鐵劍,劍身嵌金如火焰翻捲、雲氣漂浮,凝結着漢代工匠 “以鐵為骨” 的寫意智慧;山東蒼山東漢墓的環首鐵刀,刀身刻 “三十煉大刀” 錯金銘文,現代檢測顯示其內部硅酸鹽夾雜物達 30 層,印證着 “百煉成鋼” 工序的嚴謹。

  鐵質兵器的成熟,為軍事變革鋪就基石。環首刀以空心圓環刀柄防脫手的設計,成為騎兵崛起的利器;唐代橫刀承襲漢刀傳統,70 至 80 厘米的刀身不僅代表鐵器工藝巔峰,更隨唐王朝威名遠播東亞。彼時,中國憑藉液態煉鐵術、炒鋼去雜等技藝,成為世界冶鐵領域的引領者。

  冶鐵以烈焰塑形,釀酒則以時光賦魂。古人深諳 “火中無野性,唯有敬天惜時” 的謙卑:兩投九蒸八酵七取的工序,讓穀物在火與時間的催化下化生琼漿。這與高爐控溫的分秒必爭異曲同工 —— 前者追逐火候,後者守候天時,同是以器物為媒,守護匠心魂韻。

【糾錯】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