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地處大洪山余脈與江漢平原交接處,史稱竟陵。“山脈盡處有文脈”。天門作為茶聖陸羽故里、內陸僑鄉,同時也是名聞遐邇的“狀元故里”“文化之鄉”。特別是位於天門的石家河文化遺址,更是將長江中游人類文明史上溯至5900年前,天門因此成為中華文明和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2024年,市委九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要用好石家河文化、陸羽茶文化、狀元文化、僑鄉文化“四張名片”,精心打造“全省文旅融合體驗基地”。本文試圖從這四張“文化名片”入手,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長江流域文明在天門的精彩呈現,探討蘊含其中的文旅融合體驗價值及影響,堅持以文塑旅,講好文化故事,增強文化自信,推動“近悅遠來”,有形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石家河文化——代表多元一體的文化源流
(一)有關石家河文化故事
石家河文化遺址位於石家河鎮,距中心城區約16公里。遺址佔地面積8余平方公里,由40余處遺址點組成,主要年代跨度距今約5900年——3800年。石家河文化遺址主要包括“五大構成”:一是“城之始”:石家河古城是我國已知被確認的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的古城,更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大史前城市群,在石家河古城周邊區域,共發現大大小小近20座新石器時代城址,有專家認為極有可能是上古時期炎帝部落的核心聚集區;二是“石之鄉”:石家河遺址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打磨製作的石器,包括勞動工具、生活用品等;三是“陶之都”:石家河文化遺址發現有各個時期的紅陶杯、蛋殼黑陶、硬陶等陶器,工藝先進、數量眾多;四是“字之源”:在出土陶器上收集整理出刻畫符號40多種,已經初具文字功能;五是“玉之巔”:石家河出土玉器眾多,以“中華第一鳳”為代表的玉團鳳代表了史前東亞地區琢玉工藝最高水平,一經發現即被國家博物館收藏。1996年,石家河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被考古界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2017年1月,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評為“2016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之一;2017年4月,被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評為“201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7年12月,榮獲“世界考古論壇·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2017年12月,石家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批國家立項。關於石家河考古的電視專題片多次在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播出。
(二)文旅融合體驗價值及影響
石家河,古文明。出土地,陵之竟。玉陶美,留烙印。耀江漢,興天門。目前,投資2.2億元、規劃面積7.47萬平方米的石家河遺址博物館正在抓緊建設之中,穹頂為精美的玉鳳造型,主體工程預計今年7月交付後進行裝修布展,屆時眾多玉器、石器和陶器等珍貴文物及模擬場景將在館藏中得以精彩呈現。
石家河文化是後世諸多文化的溯源地。它是中國城市文明、陶器和酒器文化源頭,是祭祀符號和文字源頭,是三星堆文化、楚文化源頭,是玉器文化巔峰期和轉折點,天門現今被譽為“中國蒸菜之鄉”,最早可追溯到石家河遺址所發現的蒸餾陶器。
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高峰,有力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發源地。
石家河文化印證了遠古時代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融合進程。它與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江蘇新沂的大汶口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黃河流域秦安大地灣的仰韶文化、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一起,共同編織出一幅新石器時代神州大地多彩的文化畫卷,這對於進一步確定中華文明起源、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具有獨特的文物實證功能和價值引領作用。
二、陸羽茶文化——展現茶和天下的文化魅力
(一)有關陸羽茶文化故事
天門是茶聖陸羽故里。陸羽(公元733-805年),字鴻漸,又字季疵,號竟陵子、東岡子,唐開元二十一年生於復州竟陵(天門城區),陸羽一生嗜茶並精於茶道,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文化名人。相傳陸羽原是一名棄嬰,一日清晨,龍蓋寺(現西塔寺)智積禪師聽聞雁叫循聲而去,發現了門外在大雁保護下處於襁褓中的陸羽,遂帶回寺院撫養長大,並以卦詞“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為其命名。在為智積禪師日常沖茶泡茶過程中,陸羽逐步對茶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成年後他遍訪名山大川,一路品茶鑒水,與當時名士湖州刺史顏真卿、詩僧皎然等多有交往。公元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市)潛心著述《茶經》並數易其稿,《茶經》一經問世,即大受追捧廣為傳抄與珍藏,陸羽因此而被後世尊為“茶聖”、祠為“茶神”。《茶經》的巨大成就並沒有隱去陸羽文人本色,當時朝廷曾詔拜陸羽太子文學官職,故後世又稱“陸文學”。陸羽不僅是茶學專家,還兼具詩人、演員、考古鑒賞家、地理學家、地方志史學家等頭銜,有《陸文學自傳》《論徐顏二家書》《四悲歌》《源解》《江表八姓譜》《吳興歷官記》等多部佚著,是一名涉獵頗多、游歷甚廣、學識淵博、著作等身的集大成者。
(二)文旅融合體驗價值及影響
時至今日,天門已連續成功舉辦三屆陸羽茶文化節,通過以茶為媒、以茶論道、以茶會友、以茶招商,引進項目資金,吸引國內外嘉賓及游客數十萬人次。天門還高標準打造陸羽故里園,園內有茶經樓、陸羽紀念館、古雁橋、西塔寺、櫻花大道等多處景點,已通過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評審驗收,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基地”。陸羽在天門的遺跡還有很多,比如火門山陸子讀書處、東岡草堂、文學泉三眼井等等。
陸羽茶文化促進了茶經濟和茶産業發展。茶關聯民生,現為世界三大飲料之首。《茶經》的問世直接帶動了茶葉生産和與之相關聯的茶葉加工、茶具銷售、茶店經營、茶葉交易市場等茶産業鏈的形成,讓茶成為相關地區的支柱産業,影響到後世“茶馬互市”“萬里茶道”貿易往來,構建起茶和天下、茶聯萬邦的雄渾氣象。
陸羽茶文化闡發了“精行儉德”的茶文化精神和茶道廉理。陸羽著《茶經》而茶道大行,這對歷史上日本茶道、韓國茶禮的形成均産生了積極深遠影響,讓品茗逐漸演化成一種健康習俗、生活雅趣和藝術時尚風靡世界。因為茶文化所蘊含的儉樸、清淡、和靜等特徵,包括天門在內的一些地方還在積極探索開展“以茶助廉”的茶廉文化主題教育活動。
陸羽茶文化擴大了茶聖故里天門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不到天門,不能稱之為茶人”。陸羽因著《茶經》被後世奉為“茶聖”,讓天門成為世界茶人的朝聖之地。
陸羽茶文化書寫了逆境成才的動人故事。史載陸羽一出生即遭遺棄,終其一生不知父母、也無妻兒,加上容貌一般、講話結巴而常受人嘲諷,但他不亂於心、不困於情,傾注畢生精力整理著就了中國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成就了一段逆天改命的歷史佳話。
三、狀元文化——揭示跨越階層的文化底蘊
(一)有關狀元文化故事
青爭出玉宮,硃筆獨點天門。天門被譽為“狀元故里”“文化之鄉”,起因於清代狀元蔣立鏞。蔣立鏞(1782—1842),字序東,號芝山,又號笙陔,出生於天門市凈潭鄉七屋&,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殿試以一甲一名中狀元,先後授翰林院修撰、國史館纂修、協修,歷任翰林院學士、朝考閱卷大臣、內閣學士、禮部侍郞等職。作為天門歷史上唯一的科舉狀元,蔣立鏞“雪洞苦讀”“殿試奪魁”“河南施金”“京師助友”的故事在民間一直廣為流傳,特別是在殿試中以一副對聯“青矜爭出玉宮 硃筆獨點天門”一舉奪魁最為精彩。從蔣立鏞父親蔣祥墀開始,蔣氏一門先後有蔣祥墀、蔣立鏞、蔣元溥、蔣啟勳、蔣傳燮“五代進士”,蔣立鏞父子三代皆為翰林,除蔣立鏞高中狀元外,其子蔣元溥考取探花(進士第三名),其家族先後“五代進士、三世翰林、兩登鼎甲”,成為我國科舉史上的一大奇蹟。
在蔣立鏞狀元事跡影響下,崇文重教逐漸成為天門人的優良文化傳承和共有精神財富。自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天門共為全國普通高校輸送合格人才20多萬人,每年平均近五千人,天門成為名副其實的“高考狀元縣”。1984年,著名作家秦牧在《文匯報》上撰文《天門縣上了狀元榜》;1993年,《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杜若原著文稱頌“江漢才子出天門”;2000年,天門籍考生張黎輝、陳雄飛喜摘湖北省高考理科一、二名,《人民日報》以“狀元榜眼同出天門,狀元之鄉再創佳績”為題對天門教育作了專題報道。如今通過高考走出去的天門學子遍佈世界各地,許多成為各個領域的傑出人才。一個全新的、更廣義的、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狀元文化在天門悄然形成,蔣立鏞狀元正是源頭所在。
(二)文旅融合體驗價值及影響
在蔣立鏞狀元出生地凈潭,先後建有狀元紀念碑亭、狀元廣場、笙陔園、狀元文化館等,每臨中、高考時節,都會有家長帶學子前往祭拜,以激勵成人成才。天門專門成立狀元文化研究會,出版發行《清代狀元蔣立鏞》等多部研究成果。
狀元文化有效拓展了“向學、向善、向上、向好”的價值維度。它極大豐富並不斷踐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和“勇爭第一”的精神文化內涵,是推動天門文化“高原”向“高峰”躍升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産。
狀元文化有效弘揚了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它彰顯了教育公平的底線原則,集中反映了天門人的學風、家風、鄉風與民風傳承,激勵更多的普通人通過讀書去改變命運、施展才華並實現人生的理想抱負。
狀元文化有效避免了社會階層固化現象。它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選拔機制唯才是舉,打通社會向上通道,讓人才能夠合理流動,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
四、僑鄉文化——弘揚愛國愛鄉的文化傳承
(一)有關僑鄉文化故事
天門華僑眾多的原因與清末民初堤垸常潰、水患連年有關。水患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尤以地勢低窪的馬灣、幹驛等鄉鎮為甚,這些地方的災民因水患紛紛外出逃荒,直至走出國門。一部分人北上流向東北,進入俄羅斯和西歐諸國,一部分人則南下流向福建、廣東等省,同閩、粵流民一起漂洋過海到達東南亞。天門華僑的謀生手段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早期主要靠賣藝求生,如扎紙花、玩雜技、行中醫、賣草藥和制售藥膏等,中期則以鑲牙行醫為主,後期發展穩定之後就開始投資實業。據統計,天門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有28萬之多,遍佈於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進一步涵養僑務資源、弘揚僑鄉文化、深化僑務合作,天門&&《關於建設新時代僑鄉的實施意見》,策劃打造“資智回鄉”“新生代僑胞回鄉行”“僑商天門行”“締結友好城市”等活動,積極推動“僑”與“鄉”雙向奔赴。依託“華創會”等&&吸引海內外僑商回鄉投資興業,成功引進美籍華人張發明博士在天門創辦高科技企業湖北華世通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全市已引進規模以上僑資企業11家,年産值13億元、利稅2億多元,帶動就業2000多人。
(二)文旅融合體驗價值及影響
圍繞建設新時代僑鄉,天門投資建成北湖僑鄉風情園,成為中國內陸首個“僑鄉文化主題公園”和天門城區新地標。根據城市規劃,天門還將高標準建設打造華僑城、僑鄉風情街、僑鄉文化館及僑胞國情教育基地等活動場館,持續為僑鄉文化塑形、鑄魂、賦能。
僑鄉文化傳承了篳路藍縷、自強不息的楚地人文底蘊。早年流落異國他鄉的天門華僑一無所有,都是白手起家從臟活累活幹起,不斷自立自強,並成功融入當地社會。目前天門籍華僑名人眾多,著名的有馬來西亞丹斯裏拿督李三春、原“中斯友協”副會長張德煥、聯合國第一個華人官員、世界著名毒理學家魯超等,部分僑二代、僑三代也正在嶄露頭角迅速崛起,這充分顯示了天門人作為楚人後裔的頑強生命基因和創業創新能力。
僑鄉文化孕育了“敢為人先、敢闖天下、開放包容、誠實守信”的新時代天門精神。“敢為人先、敢闖天下”是僑鄉精神的核心內容,激勵着一代代天門兒女開拓進取勇毅前行,在深刻詮釋天門歷史人文內涵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時代精神譜係。
僑鄉文化體現了愛國愛鄉、跨越山海的濃厚桑梓情懷。樹高千尺,不忘其根。天門籍華僑普遍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多年來一直在堅持以不同方式“反哺”和建設家鄉,先後回鄉投資興辦各類企業,捐資修建了不少的學校或道路,成為“根魂文化”的重要轉化成果。(作者:中共天門市委黨校 顏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