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海爾做強科技創新“底色”-新華網

以人為本!海爾做強科技創新“底色”

2023-06-29 17:10:43 來源: 新華財經

  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

  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不管是“國家隊”,還是民營企業,都在持續強化科技布局,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科技本是工具,如何最大化釋放正向價值?海爾以人為錨點校準方向,以人為根源持續創新,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借鑒思路。

  創新之義,皆是為人

  科技創新,既是由人創造,也是為人服務。

  最近幾年夏天出現了40℃以上的極端高溫天氣,在重慶經營火鍋店的郭先生遇到了難題:店內的海爾空調一直運行順暢,但遇到40℃以上的高溫天氣,運行過久後就會出現異常。

  郭先生&&海爾客服反饋問題,海爾研發人員接到需求之後,立刻展開調研,發現這種情況並非個例。圍繞郭先生火鍋店的場景,海爾科研團隊首創涼芯橋科技,將國標要求的T1工況35℃升級為海爾的T3工況52℃,保證海爾空調即使在中東沙漠地區的高溫下也能正常運轉。技術改進後,高於全球標準的“火鍋空調”送到了郭先生的火鍋店。  

圖:海爾空調涼芯橋技術

  技術的魔法不限於硬體的創新,海爾也將“技術為人服務”的思路用在了工業互聯網領域。

  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研發團隊在改造燈塔工廠的過程中,很快注意到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媽媽班”,她們需要兼顧工作與家庭,往往無法像普通工人一樣定時定點上下班,流動性和不固定性極強,長此以往,産線的效率便會受到影響。

  通過人工智能、高階分析、圖像識別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卡奧斯研發團隊打造出具備智能派工、自動ESOP生成等功能的“虛擬IE工程師”,讓産線運行不再受人員變動的制約,工廠裏的“媽媽們”也得以兼顧工作和家庭。

  能洗地瓜的洗衣機,是來自四川用戶的需求;能洗大袍子的洗衣機,是來自中東用戶的需求;能自清潔的抑菌空調,是來自泰國用戶的需求;超薄冰箱,是來自日本用戶的需求;一次可放入12頭羊的冷櫃,是巴基斯坦用戶的需求;使用太陽能驅動的疫苗儲存箱,是非洲用戶的需求……

  這些來自全球用戶的需求被海爾視為“可貴的創意”,並通過技術創新變成了市場熱銷的産品。這群由無數海爾用戶組成的“編外研發人員”,遍佈世界各個角落,他們有着不同的職業和興趣,但在海爾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海爾用戶榮譽開發組”。

  

  圖:海爾用戶榮譽開發組獎牌

  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當下用戶需求進一步碎片化、個性化,以用戶需求作為科技創新的“航向”,這是海爾的創新之義。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當下的年輕人,更喜歡掌握工作的主動權。來自大公司的“內部創業”或“新項目”正成為他們的理想工作,這樣既能得到公司的資源支持,又能發揮主動創造的熱情,在自我驅動中找到工作的成就感。

  激發每個人的創新潛能,釋放每個人的創新活力,科技企業當如是。

  在海爾,沒有員工,只有“創客”——為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創業者。雷神科技創始人路凱林,十年時間,從管培生成長為北交所電競裝備第一股CEO;海爾生物醫療創始人劉佔傑,從大學老師蛻變成為科創板生物安全數字醫療第一股CEO……這在海爾並非個例。

  追根溯源,除了迥異於傳統激勵的創新機制,海爾還在不斷提升科研人的體驗,不斷強化重視科研、包容試錯的開放科研文化,讓科研人員卸下包袱、輕鬆上陣、邁開步子,才能夠充分釋放創新潛能、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在今年的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海爾從集團層面對全體科研人員、對科技創新表達了祝福和敬意。去年年底,為鼓勵和引導海爾創客爭當科技創新人才,吸引、發展出更多全領域的科學家,海爾在創新年會現場舉行了2022年度“科學家”聘任儀式,這不僅是海爾持續聚焦科技創新的體現,更是對2萬多名海爾科技工作者的激勵。

  

  圖:海爾集團科學家聘任儀式

  在鼓勵科研人才強化科技創新的同時,向社會傳遞科技正能量也是科技企業應有之義。

  近期,在陜西高壩海爾希望小學,海爾科研人員楊春濤博士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有意思的“科技小課堂”,讓孩子們懂得如何攜手護水、科學用水,更是播撒科技火種,為科技創新積蓄後備力量。

  

  圖:海爾希望小學的學生在科技小課堂上做實驗

  科技創新力的源泉在於人。不管是由內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還是向外創新“科技公益”新模式,在以人為主旨的科技創新路上,海爾堅定奔跑。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

  科技創新奔騰向前,未來的世界將是什麼樣的?科技創新的組織方式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世界著名科技雜誌《連線》的創始主編、“硅谷精神之父”凱文·凱利在他的新書《5000天后的世界》中預言:“借助智能眼鏡和鏡像世界,我們將找到一種讓上百萬人同時參與一項工作的方式。”他認為這將是“下一次信息革命”。

  上百萬人同時參與一項工作,其實這個看似“瘋狂”的想法早有實踐。

  自從互聯網連接起每個人,企業單靠一己之力的科技創新,越來越難以滿足多樣化、個性化並且實時變化的用戶需求,打開企業大門,探索協同創新,是企業生存的必然選擇。

  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人才、高校、科研機構、初創企業等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創新資源庫,如何利用好這個創新資源庫,提升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敏捷創新能力,是科技企業可持續發展繞不開的課題。

  作為第一批走出國門創牌的企業之一,海爾在全球市場摸爬滾打的過程中,不僅做成了全球第一家電品牌,也沉澱了全球“10 N”開放創新體系和HOPE創新生態&&,71個研究院、1000多個實驗室覆蓋了全球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100多個核心技術領域的20多萬名技術專家、100多萬技術資源在線協同,圍繞用戶需求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創新。

  

  圖:海爾科研團隊與全球技術資源在線協同

  近兩年來,在科技強國的號召下,海爾在開放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産學研融合,陸續與西安交通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達成戰略合作,打通教育鏈、人才鏈、産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助力更多創新“創效”。

  海爾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創的“可變分流”技術,可以實現空調在製冷和制熱時,冷媒流路各自獨立、互不干擾,既能為用戶省電省錢,也能為企業節省材料;將汽車核心部件的水汽濃度感知系統,跨界引入烤箱進行技術創新,實現自動感知烤箱內溫濕環境變化,判斷食材是否烤熟;將中科院機構和中國造紙院的研究成果跨界應用,創新了MSA控氧保鮮冰箱,推動行業方向從製冷轉向保鮮……

  創新棋子落,發展滿盤活。作為中國科技企業的代表,海爾用實際行動,錘煉了其科技“成色”。在中國科技企業的奮力探索下,我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更足、成色更足、底氣更足。

【責任編輯:陳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