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薛勇:運用衛星遙感技術有效量化碳排放-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1/26 12:56:03
來源:新華網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薛勇:運用衛星遙感技術有效量化碳排放

字體:

  

  新華網博鰲11月26日電(記者索煒)11月25日-28日,2022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辦。在26日舉行的2022碳達峰碳中和高峰對話上,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薛勇在“雙碳公開課”環節表示,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可有效運用碳衛星量化碳排放。

  要積極穩妥推進碳中和,量化碳排放非常重要。薛勇表示,天空地協同監測與分析是溫室氣體減排行動和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重要支撐。運用碳衛星可有效監測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

  《生態環境衛星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監測要素基本完備的生態環境衛星體係,實現衛星遙感由“查證式”為主到“發現與查實”並重的轉變;到2035年,全面建成響應快速、天地融合的生態環境衛星體係,實現由被動到主動、監測到會診、評估到預警的轉變。

  目前,國際上用于衛星觀測的有SCIAMACHY——世界第一顆觀測大氣的衛星,目前該衛星已經結束了使命,之後又發射了TROPOMI;歐盟發射的IASI衛星可以通過平掃的方式,看到每一層大氣的濃度和全部二氧化碳資訊。日本發射了GOSAT和GOSAT-2衛星,美國發射了OCO衛星。

  2022年4月16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了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隨著這顆衛星的入軌,我國在全世界第一次成功把二氧化碳探測的主動鐳射雷達“搬上天”,以期實現對地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全天時、高精度探測。2022年8月4日,陸地生態係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成功發射。這顆衛星將廣泛應用于陸地生態係統碳監測、陸地生態和資源調查監測、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大氣環境監測和氣候變化中氣溶膠作用研究等工作,還將服務高程式控制制點獲取、災害監測評估、農情遙感監測等需求,顯著提高中國陸地遙感定量化水準。

  薛勇表示,未來,對碳排放的第三方核查或將為行業帶來新的機遇。“我們需要一個係列的碳衛星來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碳衛星是發展趨勢。”薛勇説。

  為期四天的2022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由新華通訊社和海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新華網承辦。作為論壇分論壇之一,2022碳達峰碳中和高峰對話以“綠色、創新、發展”主題,吸引了來自政界、學界、商界的近200名代表參加。與會嘉賓分享智慧,貢獻案例,助力雙碳目標更好落地。

【糾錯】 【責任編輯:索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