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鮮食玉米”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 全産業鏈標準發布-新華網

“吉林鮮食玉米”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 全産業鏈標準發布

2022-03-04 16:06:34 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

3月3日,“吉林鮮食玉米”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簽約儀式暨吉林鮮食玉米全産業鏈標準發布會在長春市舉行。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與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圍繞吉林鮮食玉米品牌建設開展全面戰略合作,進一步提升吉林鮮食玉米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助力吉林糧食産業高質量發展。

3月3日,“吉林鮮食玉米”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簽約儀式暨吉林鮮食玉米全産業鏈標準發布會在長春市舉行。

簽約儀式上,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韓福春,新華社黨組成員、秘書長宮喜祥視頻致辭。

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韓福春視頻致辭。

韓福春代表吉林省人民政府向“吉林鮮食玉米”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熱烈祝賀。他&&,吉林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全省糧食品牌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吉字號”農産品逐漸成為品質消費代名詞,為全國消費者提供品類更多、質量更優、更加安全放心的綠色農産品,影響力不斷擴大,知名度顯著提高。長期以來,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對推動吉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打造“吉字號”農産品品牌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和幫助。繼“吉林大米”之後,“吉林鮮食玉米”又成功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再一次充分體現了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對吉林農業發展、糧食品牌建設的重視與支持。

新華社黨組成員、秘書長宮喜祥視頻致辭。

宮喜祥&&,自2020年“吉林大米”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以來,“吉林大米”在此工程全力支持下,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得到了極大提升,市場空間和銷售渠道也取得了顯著拓展,成為享譽全國的“名牌”。“吉林鮮食玉米”成為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又一個新的優質品牌,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將提供好相關的服務,利用獨特的傳播資源、有效的品牌傳播渠道、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為“吉林鮮食玉米”品牌建設做更多的工作,讓更多人了解吉林鮮食玉米,品嘗到吉林鮮食玉米。

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馮喜亮致辭。

吉林省被譽為“天下糧倉”,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是全國鮮食玉米開發最早的省份,具備得天獨厚的産地優勢、科研優勢、産業優勢和&&優勢。2020年5月18日,吉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鮮食玉米品牌建設加快鮮食玉米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全面啟動吉林鮮食玉米品牌建設,將立足吉林鮮食玉米的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厚植文化底蘊和品牌特色,加快構建産業體系、生産體系和經營體系,把吉林鮮食玉米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品質優勢快速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為吉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築牢産業基礎,引領和帶動全省農業産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1年全省鮮食玉米總産值達到32億元,比2019年翻了一番。農嫂公司在真空鮮食玉米行業,創造了全國銷量第一、電商銷售額全國第一、出口量全國第一的業績。

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馮喜亮(左)與新華社吉林分社副社長褚曉亮共同展示標牌。

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馮喜亮在講話中提出,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將融合“吉林大米”品牌建設經驗,在3至5年內推進全省鮮食玉米品牌化、標準化和産業化水平顯著提高,形成吉林鮮食玉米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産品品牌“三位一體”發展格局,實現吉林鮮食玉米“黃金名片”領跑全國的發展目標。同時以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成都等主銷區城市為重點,提升輻射面和影響力,推動吉林鮮食玉米品牌在主銷區落地生根,並構建起省內省外互聯、直營分銷互補、線上線下互通的吉林鮮食玉米銷售體系。

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孫浩明(前左)和新華社吉林分社黨組成員徐家軍(前右)簽署“吉林鮮食玉米”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協議。

會上發布了《吉林鮮食玉米全産業鏈團體標準》。去年,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制定併發布了鮮食玉米糰體標準,成為國內首個鮮食玉米標準。此次發布的吉林鮮食玉米全産業鏈標準,對鮮食玉米産購儲加銷全産業鏈進行了高標準規範,填補了鮮食玉米系列標準的空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全省成立了由82戶企業組成的吉林糧食行業協會鮮食玉米分會,建立了由17戶龍頭企業組成的吉林鮮食玉米産業聯盟,組建了吉林鮮食玉米專家技術委員會,為吉林鮮食玉米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産業和技術支撐。

新華社吉林分社副社長褚曉亮在會上介紹了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相關情況,並代表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向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授牌。

“吉林鮮食玉米”全産業鏈標準發布。

“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是響應品牌強國戰略的綜合服務體系,旨在“服務民族企業發展,助力中國品牌建設”,目前已服務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行業領軍企業和區域優秀品牌,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認可。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將深度聚焦吉林鮮食玉米産業體系、質量體系、營銷體系建設,持續打造吉林鮮食玉米品牌,擦亮“黃金名片”,讓鮮食玉米産業真正成為吉林農業的朝陽産業,為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馮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