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熱度值高漲,聚焦熟人犯罪與兩性議題的懸疑網劇《樹影迷宮》,成了今年愛奇藝迷霧劇場打破僵局的關鍵作品。在國産懸疑劇已經被廣泛開發以致類型氾濫的市場環境下,《樹影迷宮》採用獨特的年代劇視角切入,將故事背景置於1994年至2012年間,讓時代感、煙火氣與懸疑破案的類型相融合,找到了懸疑劇觀照社會現實的新解法。

回歸生活本真 還原1990年代特色
《樹影迷宮》改編自非虛構小説《大真探趙趕鵝》中的《胡同罪惡回憶》篇章,原著作者趙趕鵝兼任改編編劇之一,故事以1994年北方胡同井中女屍懸案為引,演繹片警師徒跨越十八年追兇,剖析兩性關係困境和熟人犯罪的成因。原著作者趙趕鵝現實中就曾當過刑警,因此故事靈感的來源就來自一線刑警工作經驗。
該劇導演孫浩透露,劇集的故事本身是有生活原型的,過去國內拍懸疑劇都喜歡着重描寫罪犯和犯罪過程,“這是最容易出彩也最容易吸引眼球的,但是我們沒有走這條路,我們回到了生活本身,回到了人物本身,從兩個片警的生活出發。”《樹影迷宮》在時間線上採用了交叉剪輯和倒敘、插敘的方式,主要以1994年首起命案發生為原點,以命案追兇的故事線開啟了對上世紀90年代的回望。
兇案發生地主要集中在片警冉曦(廖凡 飾)和趙趕鵝(尹昉 飾)所在的南槐樹派出所下轄胡同片區,故事將大量筆墨放在了北方城市獨有的胡同場域中,既還原了兇案發生源頭的特殊地理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上世紀90年代蒸蒸日上的時代特色。胡同區域開始拆遷,外來人口的進入也為傳統相對封閉的胡同生活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家長裏短的人情冷暖中也開始涌入了“向錢看”的社會現實。劇中,冉曦的妻子不甘當家庭主婦,勇敢與人合夥開起了成人用品店,趙趕鵝心儀的女護士尤佳一心出國卻被男友騙走了所有積蓄,還有因利益糾紛時常起衝突的小二黑與瘋僧,形形色色的人物共同構成了劇中胡同生活的不同側面。
在孫浩看來,日常生活的煙火氣在這部劇裏至關重要,整體氛圍的營造與時代背景的還原,不亞於追兇情節的展現。“我們希望能夠從見過那個時代的人的視角出發,在人物塑造上更注重真實,融入一種‘熱熱鬧鬧’的氣氛,還原日常生活的質感。”
照見時代人心 18年追兇彰顯正義
《樹影迷宮》中兩個片警冉曦與徒弟趙趕鵝之間的“化學反應”,在18年冤案的追兇之旅中始終是故事的核心元素。剛從公安大學畢業的趙趕鵝以愣頭青式的莽撞進入南槐樹派出所,面對已經有些“老油條”的師傅冉曦,一開始滿是鄙夷和不服氣。隨着查案的深入,趙趕鵝逐漸理解了老警察看似並不規矩的做法,也將對案件真相的探查延續成了自己人生的全部。
當故事過半,本來已經調入刑警隊的趙趕鵝發現嫌疑人並非真兇,兇案只能成為懸案。趙趕鵝始終未違背初心,選擇回到了南槐樹派出所,將所有涉案證據保留,堅持對真相的追尋,而師傅冉曦也從未放棄。故事的後半截,查案追兇的“爽文”模式並沒有開啟,反而因為時代的局限,冉曦師徒並未能夠親手擒獲真兇,罪案接連發生,而師徒二人也就此困在局中,多年未能釋懷。
在扮演趙趕鵝的演員尹昉看來,“用時間維度來看,兩個人的師徒關係像是一個時空的鏡子,從1994年的師傅身上照見18年後的趙趕鵝,師傅也能從趙趕鵝身上照見曾經的自己。這個鏡子又被整個胡同裏所有人的關係、人的糾葛、人的命運所映照着,所有的東西匯聚在一起。最後回過頭來去看,這面鏡子就會有一種宿命感。”
故事用兩代警察跨越18年的接替查案,將胡同殺人案的時間線拉長,也透過懸案的告破過程,試圖關注時代前進過程中巨大洪流之下被影響的個體。追兇過程中胡同裏不同家庭出現的種種裂痕,已經預示着新時代到來前變動的人心。故事中不僅還原了上世紀90年代警察“純手工”探案的時代局限,還借由胡同裏人們面對新生活的選擇路徑,折射經濟飛速發展時社會價值理念的轉變。這就讓《樹影迷宮》所聚焦的胡同殺人案,不僅僅作為一個懸疑劇的案例出現,也更是時代巨變的切片。
所謂“樹影迷宮”,指的就是胡同生態裏樹影纏繞,形成了時代的迷宮,故事裏有人走了出去,有人始終困在其中。劇集在常規的懸疑劇情之外,用生活化、煙火氣的影像風格重塑了懸疑劇的風格氣質,以帶有社會觀察視角的人文關懷貫穿全劇,書寫人物命運和時代變遷。這是國産懸疑劇在類型上的自我迭代,也是創作者擺脫類型局限,回歸表達初心的全新破題之道。(北京晚報記者 李夏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