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橫店星光熠熠。2025年橫店影視節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電影人、行業專家、影視公司負責人等齊聚一堂。在這個收穫的季節,圍繞中國影視業如何産出更多好作品,大家説了許多實在話。
正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有關負責人在現場所説,接下來中國影視行業要創造別開生面的未來,更要進一步聚焦創新來培育影視産業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斷加強內容與技術、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
與AI共舞
本屆橫店影視節期間,“AI”成為熱議的關鍵詞。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愛奇藝創始人龔宇直言,生成式AI正對影視行業形成“顛覆式衝擊”。他認為,如今影視行業新的挑戰正來自AI。自2022年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後,其發展勢頭驚人,能生成人類想到甚至未想到的內容。
龔宇將行業對待新事物的態度總結為“看不見、看不上、看不懂、追不上”,“就像過去這幾年微短劇衝擊傳統影視行業那樣,如果大家不及時跟進,接下來對AI不僅會‘看不懂’,明年可能進入‘追不上’階段。”
“行業人才分佈當前呈‘金字塔形’,但AI或將使其轉向‘啞鈴形’,即頂級創作者借助AI輔助,價值會更高,初級編劇、演員等將面臨較大衝擊。”龔宇説。
中國電影美術學會會長霍廷霄則結合創作實踐&&,現在在創作中會大量應用AI工具,“原來畫一張概念圖可能一個人要花三四天,現在一天能生成200多張。”但他也提出,AI發展更需要高級人才和頂級的美學判斷,雖然技術能節省大量時間,但審美的判斷是未來創作最本真的東西。
“對影視業來説,AI帶來了新的機會。”不少業內人士&&,今天我們在這裡強調AI帶來的挑戰並不是為了“販賣焦慮”,而是希望影視行業從業者能重視AI發展,持續跟蹤技術動態,並從中探索出一條適合的合作路徑。
以劇本為核
今年橫店影視節上,中國視協製片人工作委員會會長、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鴻亮説起影視行業現狀,現在網絡&&從“搶IP”轉向“控成本”,長劇被微短劇等分流,電視台採購率下滑,且創作一定程度上陷入觀望,行業供給與創新滯後。
在此背景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了“廣電21條”,以提振影視行業。侯鴻亮坦言,這些行業政策的最終指向是回歸故事本質,“觀眾最終會為優質內容買單,而非依賴流量或噱頭。”
他提出,行業應建立“以劇本為核心”的協作模式,同時也進一步強調,所謂的劇本中心制並不是抬高編劇,而是讓整個鏈條以劇本為核心,編劇打地基、導演立結構、演員賦情感,&&用算法和口碑放大好內容。只有各方各盡其職圍繞劇本主線發力,作品才能擁有“生動靈魂”。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也&&,對於當下的中國觀眾來説,塑造能夠讓觀眾共情的人物形象愈發重要,只有讓人物形象和觀眾産生最大的共情力,才能不斷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看電影。而這一切歸根結底,就是要看作品本身,既要有思想高度,也要有生活溫度。
多去想觀眾
不論是擁抱新技術,還是立足好故事,在今年的橫店影視節上業內人士達成共識——面對新時代、新語境,中國影視人要堅持創新,為觀眾提供新的故事和新的體驗。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賈樟柯建議創作者要勇於突破框架,嘗試新的表達。他説:“中國影視劇要想‘破圈’,關鍵在於不斷為觀眾提供新的內容與新的體驗。過去,我們總在思考觀眾想看什麼樣的電影,現在我們應該嘗試去想觀眾還有什麼樣的電影、什麼樣的故事沒看到。”他以熱播劇《沉默的榮耀》為例,這部作品以“1949年後隱蔽戰線在台灣的鬥爭”為切口,在熟悉題材中找到陌生視角,恰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
中國電影剪輯學會會長周新霞對此&&讚同:“過去敘事一定要把開端、過程、結尾講得清清楚楚,今天我們如果再那樣完整地講一個故事,觀眾不一定愛看。現在我們要嘗試用新的觀念完成新的表達。”
創新,意味着影視全産業鏈的迭代更新。浙江也向更多影視人發出邀約——即將&&推動網絡文學、網絡影視劇等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研究制定加快電影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迭代電影産業發展的制度體系,為更多電影人來到浙江、好項目長在浙江提供“陽光雨露”。(浙江日報記者 沈聽雨 楊振華 傅穎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