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重陽特別節目以群眾為主角繪就銀齡時代新圖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1 14:34:25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25重陽特別節目以群眾為主角繪就銀齡時代新圖景

字體:

2025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重陽特別節目《霞光滿天山河頌》,擇址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山西臨汾鄉寧縣,將舞&的核心交給基層群眾,讓超八成普通老年朋友成為主角,他們以本真的生活熱忱、鮮活的生命活力,演繹“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時代圖景,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銀發力量寫下生動注腳。

節目力求通過藝術表達的呈現方式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來實現對“推動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政策導向的深度呼應,以“銀發列車”為核心意象,以“相伴—牽掛—傳承”為敘事脈絡,將新時代敬老風尚與老齡發展課題,轉化為可觸可感的視聽語言,在文化共鳴中彰顯新時代老齡事業的蓬勃生命力。

聚群眾之力:銀齡主角綻放時代光彩

舞&之上,平凡老人書寫不凡故事。口琴爺爺的旋律裏,藏着歲月沉澱的溫情;快板奶奶的節奏中,躍動着新時代的活力。銀發模特隊從容邁步,詮釋“時光淬煉之美”;老年搖滾樂隊與架子鼓奶奶打破年齡桎梏,奏響不服老的生命樂章。三代合唱團以歌聲串聯血脈記憶,黃潤五領舞傳遞健康養老理念,鄭中午二十七年植樹踐行“綠水青山”承諾,《金婚榮光》中的老兵以一生忠誠詮釋家國情懷……

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社區院落的普通面孔,是“積極老齡觀”的踐行者。他們不僅是幸福生活的享受者,更是社會發展的參與者——在銀發經濟浪潮中,他們是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在精神文明建設中,他們是寶貴的文化財富。節目精心打造的“銀發專列”,既是串聯內容的藝術載體,更是老年人精神旅程的象徵:每一節車廂都承載着政策溫度,每一段行程都飽含時代期許,讓“老有所養”與“老有所為”如雙軌並行,駛向人人可綻光彩的銀齡未來。

搭代際之橋:文明薪火在對話中傳承

打破年齡壁壘,方能讓孝親敬老從傳統美德昇華為雙向奔赴的溫暖。節目中,《青蘋果樂園》裏青年歌手與八旬模特隊共舞,實現跨代審美的和諧共振;《忘不了的歌》聯唱以時代金曲喚醒集體記憶,完成跨越數十年的音樂對話。原創歌曲《念》更是以細膩筆觸勾勒代際深情:“太陽白花花,風吹老樹新枝丫”描繪生命輪迴的詩意,“你背在肩頭的小書包,沉不沉吶”道出長輩永不褪色的牽掛,讓晚輩的感恩與長輩的囑託在旋律中交融。

在文化傳承的維度,節目更以匠心搭建起技藝與精神的傳遞橋梁。《牽在風箏上的話》中,林藍與父親林墉共繪初心,筆墨間流淌着藝術家風的傳承;戲曲《岳母刺字》《四郎探母-坐宮》裏,趙葆秀攜青年演員同&,唱腔中承載着中華美德的風骨。代際接力中,中華文脈煥發新生,彰顯文明傳承的深厚底蘊與當代活力。

匯多元之智:共築“老有優養”民生根基

將政策落地於生活,讓養老圖景更顯多元溫暖。節目通過“重陽獻寶”與地域樣本展示,把“健全養老事業和産業協同發展”的政策精神轉化為可見可感的民生實踐。臨汾紫砂壺、鄉寧空心月餅等風物,既是孝心的寄託,更是銀發經濟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生動例證。

浙江杭州富陽區的現代頤養環境,以完善設施與貼心服務詮釋“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湖南永州江華瑤族自治縣則以康養智慧與長鼓舞非遺活力,展現“發展醫養結合服務”的特色路徑。兩種模式從不同維度拓展“老有優養”內涵,共同勾勒出中國式養老服務的多元圖景,為老齡事業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霞光滿天照山河,銀發壯志譜新篇。《霞光滿天山河頌》以文化為根、以人民為本、以政策為引,構建起立體溫暖的老齡社會敘事。當熒屏霞光與民生暖陽交相輝映,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敬老文化的薪火相傳,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銀發力量的磅礡涌動——這是每個生命都能綻放光彩的美好答卷,更是新時代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磊

【糾錯】 【責任編輯: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