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是藍星》是中國首部8K太空實景拍攝的紀錄電影。影片不僅展示了科技探索的偉大成就,也傳遞了人文表達的溫暖與思考。
影片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為背景,記錄了183天時間裏,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空間站內的工作與生活。影片並未局限於展現航天任務的複雜與困難,而是以王亞平第一人稱口述的方式,用女性視角串聯起空間站對接、科學探索、出艙行走等太空作業,並將一系列看似常規的操作,轉化為書寫在宇宙之中的影像詩篇。
作品以“人”為太空敘事的中心,呈現了很多航天員真實生動的生活細節。從王亞平與女兒送的玩偶溫情互動,到她答應為孩子摘一顆星星回家;從翟志剛手寫的毛筆字,到葉光富吹奏的葫蘆絲;從航天員剪頭髮、貼春聯、吃餃子,到他們透過舷窗俯瞰喜馬拉雅山、青海湖、撒哈拉沙漠……這些動人瞬間,讓原本冰冷的太空敘事充滿了人性、人情、人文的溫度。尤其令人動容的是那只多次出現在鏡頭中的小玩偶。它既是王亞平對女兒的思念寄託,也是一個象徵着“家”,並將遙遠太空與人間溫情緊密相連的符號。它溫柔地提醒着我們,無論飛得多遠,家永遠是歸宿;在無垠的宇宙面前,最令人眷戀的依然是家的牽掛與母愛的溫暖。影片正是通過這些細膩的情感表達,讓宏大的航天工程回歸至人類共通的生命體驗,從而消弭科技帶來的疏離感。觀眾在仰望星空的同時,亦能凝視內心深處那份與故鄉、與宇宙永恒相連的情感依歸。
這一切情感與審美體驗的實現,離不開該片對視聽品質的極致追求。作品採取“8K、50幀、全畫幅”的技術規格。8K影像將地球表面的溝壑河川、雲層的千變萬化,以及空間站的艙內艙外構型,展現得淋漓盡致;50幀速率保證了運動畫面的穩定流暢,尤其令航天員在失重環境中的漂浮、操作等動作平滑自然;全畫幅格式則確保了即便在宇宙嚴苛的光照條件下,影像依然層次豐富、細節清晰。三者協同作用,極大消解了影像與現實的距離,讓觀眾穿越天際,化身為“04號航天員”,親歷太空的浩瀚與神秘,感受宇宙之美、探索之勇。技術在此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為了傳遞情感與復刻真實的媒介。通過這樣高品質的視聽體驗,讓每一位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感受到人與自然、宇宙之間深刻的&&。
更值得探討的是,這部影片的誕生,就是一次將電影藝術融入國家科技發展的創新實踐。影片採用了專為嚴苛太空環境所研發的全國産8K攝影機,該設備成功經受住了極端溫度、數據存儲等多重考驗。承擔主要拍攝任務的,正是執行在軌科研使命的航天員們。他們從零起步,在繁重工作之餘接受系統培訓,於微重力環境中學習拍攝與構圖技巧。在太空拍攝過程中,他們既是任務的執行者,也是現場的記錄者,同時還是鏡頭前的被拍攝對象,與地面導演團隊始終保持着密切溝通,共同應對各項挑戰,完成了全部影像採集工作。
在太空實景電影的創作探索上,中國並非唯一的先行者。全球首部在太空拍攝的電影是俄羅斯的《挑戰》,他們將專業製作團隊送入太空,進行故事片的拍攝。但《窗外是藍星》與其模式不同,選擇將航天員轉化為影像記錄者,堅持在真實飛行事件中進行長期、客觀的記錄。這賦予了影片重要的文獻價值與歷史意義,不僅拓展了紀錄電影的創作邊界,也深刻地映照出科技與藝術融合背景下,我國綜合實力與文化創新能力的提升。
《窗外是藍星》通過技術與人文的雙重探索,讓觀眾跟隨航天員的目光,完成了一次對藍色家園的深情回望,也引發人們深刻思考“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方”的終極命題。其深意遠不止於視覺意義上的舷窗眺望,同時也見證着中國科技的飛躍,更映照着人類對無垠宇宙的追尋與對腳下土地的眷戀。窗外是藍星,窗內是生生不息的文明與希望。(作者:李 寧,係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