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電影節蘊藏民心相通“密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8 08:57:05
來源:新華網

上合電影節蘊藏民心相通“密碼”

字體: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參考消息》近日刊發文章《上合電影節蘊藏民心相通“密碼”》。內容如下:

  銀幕上,中國音樂家冼星海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流落阿拉木圖,得到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的傾力相助,兩人在極端艱苦環境下,迸發出驚人的創作能量……

  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期間,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首部合拍影片——《音樂家》亮相重慶影院。戰爭的殘酷、冼星海的困頓、兩位音樂家的深厚情誼讓不少觀眾熱淚盈眶。

  今年是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近期,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時隔7年再度在中國舉辦,1500余位海內外電影人齊聚重慶,共尋人文交流合作新機遇。

  上海合作組織發展最牢固的基礎在於文明互鑒,最深厚的力量在於民心相通。20餘年來,上合組織成員國在科技、教育、藝術、衞生、旅游等領域深入開展人文交流,合作共識持續鞏固。

  2025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蘊藏着怎樣的促進國家間民心相通的“密碼”?

  銀幕故事成為跨國“語言”

  “冼星海,早上好!”這是專屬於哈薩克斯坦和中國電影人的見面問候。

  “我們在哈薩克斯坦拍攝時,劇組工作人員每天早晨見面,都是這麼打招呼。”《音樂家》出品人沈健回憶,“這是哈薩克斯坦藝術指導薩比特先生的‘發明’,他説我們能夠認識、合作,正是因為冼星海”。

  在影片《音樂家》中,1942年的一個冬日,哈薩克斯坦音樂家巴赫德讓·拜卡達莫夫走在阿拉木圖街頭,看到一位身體消瘦、衣衫單薄的年輕人,懷抱小提琴坐在手提箱上,這位年輕人正是中國音樂家冼星海。戰火紛飛中,拜卡達莫夫雪中送炭,給了冼星海一個溫暖的住處,他們相互扶持,用音樂激勵着人們反法西斯鬥爭的意志。2019年,中哈兩國將兩位音樂家的感人故事搬上銀幕。

  此前,上合組織國家的電影在中國的院線並不常見。在本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舉行的集中展映活動中,《音樂家》《追春天》《空戰》等來自上合組織國家的28部優秀影片亮相,吸引不少觀眾走進影院。

  “能夠通過自己的一份努力,續寫中哈兩國人民不朽的情誼,作為一位演員非常幸福。”在《音樂家》中飾演冼星海的中國演員胡軍説,《音樂家》已在哈薩克斯坦6家覆蓋全國的電視台播出,不少哈薩克斯坦觀眾對自己的國家曾幫助過一名中國著名音樂家感到自豪。

  “合拍電影是促進民心相通的一種有效方式,雙方合作能加深對彼此文化的理解。”沈健説,哈薩克斯坦有一則諺語——“如果救一個人,家裏的羊就會生雙胞胎”。在哈薩克民族性格中,有一種知恩不圖報的大度,而中華文化講究“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兩種價值觀念在電影《音樂家》中實現共鳴。

  “這些上合組織國家的影片,儘管展示各自國家的風采,同時也傳承着各自民族的歷史記憶、時代風貌和人文情懷,但它們總會打動人類共同的人心和人性。”本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評委會主席任仲倫説。

  早在電影節開始前數天,家住重慶永川區的市民劉唐米拉就預約了《追春天》的觀影名額。“這是一部以歷史為背景的愛情電影,影片描繪了烏茲別克斯坦的城市風貌和民俗風情,尤其打動我的是它的情感內核。”劉唐米拉説,女主角直面痛苦的回憶並與自己和解,令人深受觸動。

  電影是促進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橋梁,蘊含着超越國界的共同“語言”。“電影作為文化紐帶的力量,是不可替代的。”本屆電影節形象大使、中國演員章子怡説,電影能跨越語言文化的差異,通過故事中的真情實感,在光影之間傳遞共通的人文價值。

  “我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是共通的,對愛、對美、對善的追求,是不分國別的。”影片《追春天》導演阿尤布·沙霍比丁諾夫説。

  數字科技惠及更多國家

  “科技是電影發展的火車頭。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推動電影面貌煥然一新。”任仲倫説,當前,每一個優秀的導演都在思考,怎樣借助數字技術給電影帶來新的可能性。

  如果説,電影是促進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橋梁,科技的賦能則讓這座橋梁更寬闊、更通暢。在本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上,電影科技為上合組織國家間的人文交流,打開一扇新的窗口。

  戴上AR眼鏡,一秒鐘就能穿越到大唐盛世,感受《長安三萬里》的詩意冒險;站在綠幕攝影棚,轉瞬間就能置身民國街巷,回溯上世紀的鎏金光影……在本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的電影科技成果展覽上,40余家中國電影科技企業展示“看家本領”,集中呈現AI、虛擬拍攝、動作捕捉、數字人等關鍵技術。

  7月4日,重慶市永川國際會展中心,嘉賓在現場體驗中國電影科技企業的虛擬影片。(陳誠 攝)

  在中國互動劇《數字心跳:未來製造局》展&前,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德拉·薩拉娜認真觀看。“我對虛擬拍攝技術很感興趣,未來希望進一步了解。”薩拉娜説。

  《數字心跳:未來製造局》誕生於本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的舉辦地——重慶永川區。該片出品方之一的北京青春正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呂汐瑤説,這部影片90%以上的鏡頭都是在重慶永川科技片場的虛擬影棚拍攝的。“很多在真實場景中難以捕捉的畫面,在科技片場可以輕鬆實現,比如片中的摩天輪場景,棚拍出來的人臉柔和度、燈光的炫目感,比實景拍攝效果更好。”

  永川科技片場總建築面積8.4萬平方米,其虛擬拍攝棚在空間、亮度、標準等多個參數上全國領先,拍攝質量對標好萊塢電影級別。虛擬拍攝棚內,搭建了周長42米、高7米、面積達800平方米的LED虛擬拍攝環境,不同虛擬場景可自由切換,為劇組大幅節約置景成本和等待時間。

  “虛擬現實技術令人印象深刻,有中國電影技術的加持,我們一定能創作出更好的電影作品,更好促進哈中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哈薩克斯坦國家電影支持中心電影推廣部首席總監古爾努爾·科扎赫梅托娃説,她從此次電影技術展上拿到很多資料,計劃分享給哈薩克斯坦國內的同事。

  塔吉克斯坦電影人協會主席薩法爾·哈克多多夫&&,塔吉克斯坦希望學習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方向、産出數量、電影技術等方面的經驗。巴基斯坦電子媒體與出版司執行總司長薩米娜·法爾津&&,巴基斯坦電影人一直關注新的影視技術運用,期待中國發揮領導作用,與巴方共享當代電影的先進技術。

  “俄羅斯缺少這樣的影棚。”俄羅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電影製片廠總經理維克多·沙德林,在參觀永川科技片場時感慨。沙德林所在的電影製片廠擁有60多年歷史,拍攝製作了上千部影片,但技術已成為制約發展的短板。他希望上合組織國家可充分運用永川科技片場的資源,開展現場教學,培養更多電影人才。

  倍視傳媒首席執行官、創始人克裏斯·布蘭博則認為,從AI在影視行業的應用來看,不同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大家致力於在這一賽道開拓創新和不斷追趕。隨着AI技術迭代升級,各個國家將進一步加強互信和合作。“在應用一項新技術時,我們必須信賴對方的系統是可靠的。”

  依託本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永川,正在走向電影科技發展的世界舞&。科技片場運營方、重慶達瓦合志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陳亮説,科技片場的檔期已排到今年年底,他期待更多上合組織國家的電影在此拍攝,讓中國電影科技惠及更多國家。

  電影強國鋪設合作之橋

  本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上,10項金山茶獎揭曉。其中,中國影片《三大隊》和俄羅斯影片《空戰》獲金山茶獎最佳影片獎。

  蒙古國影片《父親》的導演巴特圖爾格·蘇維德獲得最佳導演獎。“手捧這份榮譽,對我來説不僅是夢想成真,更將成為我銘記一生的珍貴記憶。”他説,這將激勵自己未來執導更多優秀的影片。

  獲獎作品的誕生,不是上合組織國家人文交流的終點,而是邁向更美好未來的新起點。

  “上合組織國家的文化背景非常多元,未來合作仍有非常廣闊的空間”“請各位來巴基斯坦院線發行電影”“希望未來電影節能設置青年競賽單元”……在本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上,來自不同國家的電影人有的對未來合作方向提出建議,有的對未來的合作前景充滿期待。

  烏茲別克斯坦國家電影署署長舒赫拉特·裏扎耶夫告訴記者,中烏正在合拍一部名為《請等着我》的影片,目標是促進兩國人民的情感共鳴,故事靈感來源於一批在撒馬爾罕古城遺址出土的壁畫,上面展示了唐朝時期中國使者前往撒馬爾罕開展文化交流的景象。

  “不僅是這部電影,電影節期間,我們和許多中國製片人進行了初步洽談,相信未來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在電影領域的合作會越來越多,合作之路會越走越寬。”舒赫拉特·裏扎耶夫説。

  中國電影家協會國際傳播委員會會長谷國慶&&,電影不只是電影,它將成為文化大使,推動烏茲別克斯坦和中國在經濟、旅游、人文等領域的全面發展。

  上合組織國家不乏電影強國,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成員國的電影市場規模均位居全球前列。何以在多元中尋共識,在合作中求共贏?

  塔吉克斯坦導演達列爾·拉赫馬托夫説,無論觀眾處於怎樣的文化背景,真誠的電影作品總是受人歡迎,展望未來上合組織國家間電影産業的合作,人才和技術將是新的“關鍵詞”。

  本屆電影節上,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倡議成立“上合組織國家電影製片人協會聯盟”,將進一步加強電影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技術創新與資源共享,以文明互鑒擘畫全球電影新圖景。

  搭建電影産業合作&&,多渠道開展交流展映活動,推出青年電影人才交流計劃……以電影為媒,一座多元共生、互利共贏的合作之橋正在鋪設。

  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長焦宏奮&&,協會將邀請各成員國推薦1至2名優秀電影導演和製片人,在今年的10至11月期間到中國深度交流學習,在北京、重慶兩地開展電影學術交流、電影工業實踐、産業考察、文旅體驗等豐富活動。

  展望未來,屬於上合組織國家電影人的故事,註定將不斷翻開新篇章。(記者 趙宇飛 周文衝 周思宇)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