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陸川近兩年“跨界”拍電視劇、做舞&劇,都講述了“失意但倔強之人”的故事。

電視劇《借命而生》中,境遇落魄、心懷正義的警察杜湘東為尋找真相,歷經20年最終抓獲幕後真兇;舞劇《天工開物》展現了“大明理工男”宋應星科考6次落榜後,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工藝的經歷。

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陸川坦言自己這幾年時常感到“失意成了主要的情緒色彩”,但是,“探討在失意的人生中如何獲取自己的價值,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曾執導過《尋槍》《可可西裏》《南京!南京!》等經典電影的陸川,這20年來堅持一個創作理念:對人生的擁抱。

偶然遇見的故事,總能激發陸川的熱情。當初一口氣讀完作家石一楓的小説《借命而生》,陸川感覺真正被“點燃”了。

“我每天看各種各樣的小説,但是在這本小説中我會看到自己,看到時代,看到更多人。我覺得可以通過一部戲成為一批人的‘嘴替’,替他們表達出對生命、生活的感受。”

“記錄人性的記憶、這個時代我們內心的掙扎,真實的情感等。”陸川在創作中始終致力於保留原著的情感內核與時代質感,以電影化敘事手法實現藝術突破。

舞劇《天工開物》,源頭是接到邀約創作“影響世界的江西”系列舞&劇。結果,他卻放棄了自帶流量的人物選題“陶淵明”,選了一個在大眾認知裏排不上“江西歷史文化名人榜”前十的人當故事主角,“很多人都很不理解”。

陸川説,在江西采風時,博物館講解員提到宋應星:一位6次科舉未中的老先生,潛心著書,寫下科技巨著《天工開物》。明朝滅亡,但這本書留了下來,完整保存了當時的科學知識。這個故事一下子戳中陸川。“宋應星是時代的逆行者,具有現代性。別人追求功名,他在拯救民族科技遺産,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精神。”

陸川當場覺得這事兒“特別着急,必須馬上做”。舞劇《天工開物》因此誕生。

《天工開物》以“趕考”“著書”“山河”等篇章為線索,展現了宋應星科考6次落榜後,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工藝的經歷。這些篇章,正是對“敢為不同”的科學追求與“民生為本”民族自信的當代詮釋。地方志對宋應星的生平描寫非常“粗糙”,抓不到關於這個人的多少人生痕跡。陸川在他書中的字裏行間,“能讀到一個很倔強、有個性、有獨特人格魅力的人”。

作為舞劇領域的“新人導演”,陸川發現舞&是“鏡框敘事”,表達手段是無限的,例如舞&對於蒙太奇的使用更自由、更極致。“一個追光、一個頂光,就能形成一個空間;一片紅光區域、一片白光區域,就形成生死陰陽兩界的對話”。

電影的思路亦會在舞劇裏有所體現。“劇在前,舞在後”,每段舞蹈服務於人物命運,“用角色驅動整部劇”。

舞&跨界經歷,給予陸川“魔力和魅力”,也為他的電影工作“充電”,“帶來一次知識的更新和迭代”。

《天工開物》的市場反響,經歷了從艱難起步到口碑爆發的過程。在杭州,這場舞劇的首演碰上大牌歌星演唱會,買票觀眾甚少,陸川甚至自掏腰包請大家看戲。

轉折始於10場後,口碑發酵讓《天工開物》實現逆襲:自此巡演已經連續47場售罄,觀眾中出現“7刷”“9刷”的忠實粉絲,有人追隨巡演城市“一站站追”。陸川感慨:“舞劇票價是電影票的三四倍,甚至更多,觀眾真金白銀支持,説明他們是‘真熱愛’。”

目前,《天工開物》演了60余場。來自全國各大巡演劇場的數據顯示:90後、00後觀眾佔比高達60%,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他們,用抵達現場的雙腳,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投下火熱一票。

《天工開物》最後有一句&詞:此書與我們相關。“看完這部劇,你能看到一本書,以及一本書背後偉大的靈魂、一顆很強大的心臟。”

“在中國的舞劇史上,《天工開物》現階段只是一個少年,值得高興的是,這個少年‘活’下來了。”陸川説。(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