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衝擊下,長劇的韌性與創新——上半年國産電視劇掃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2 08:54:41
來源:文匯報

微短劇衝擊下,長劇的韌性與創新——上半年國産電視劇掃描

字體:

革命題材劇《我叫張思德》在題材上對真實人物力求故事化表達的創作思路,對今後革命題材創作也有一定的 啟發意義。

 

嘉賓:李京盛 中國廣播電視藝術資料研究中心研究員

戴清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

主持:邵嶺 文匯報記者

2025年已經過半,回顧上半年電視劇的創作和播出,題材多元、類型豐富成為突出特點。眾多劇集以差異化的內容和多樣的藝術探索,為觀眾提供了新鮮的審美體驗,以自身亮點成就了收視熱點。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業界和研究者關注,比如對“電影化”的過度追求。

我們邀請兩位多年深耕電視劇研究、在業界和學界都具有聲望的專家學者,共同分析探討上半年國産劇的特點、亮點、疑點與難點,以及對今後創作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編者

主持人:先請兩位專家談談上半年國産劇呈現出怎樣一個發展趨勢?給兩位留下的整體印象如何?

李京盛:對於當下電視劇創作而言,2025年應該説是很具有挑戰性的一年:一方面是微短劇風頭正健,在與之爭奪觀眾、市場和資源;另一方面,是觀眾審美趣味迭代的加快、新的科技力量也在迅速地影響和改變着電視劇創作與製作的原有模式;同時,創作者自身也面臨着資金壓力、內容突破和手法創新等急需“自我革命”的艱巨任務。這些因素都在某種程度上,似乎給長劇集創作者帶來了一種焦慮。

但是從今年上半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從播出數量到作品質量,從題材類型到敘事角度,從製作品質到創新追求,國産劇都不乏可圈可點之處:現實劇、年代劇、懸疑涉案劇、古裝劇、歷史傳奇劇、法制劇、革命劇、諜戰劇等等品類齊全,且各自都有其亮點與熱點。可以説,長劇依然穩健地佔據着主流的市場地位,大盤基本穩定。

戴清:我跟李老師有相同的感受,今年上半年的長劇市場,在依然能感受到微短劇帶來的不安和焦慮的同時,也維持了比較穩固的基本盤。這一方面是觀眾仍然有追看長劇的願望和慣性,另一方面也和長劇創作者在作品中體現出了種種新意有關。總體來説,我也不太相信微短劇能夠在短時間裏把長劇打垮,因為它們的確在創作上還有積累和進步的空間,所以長劇的基本面在相當長的時間還是會佔據優勢的。

主持人:兩位專家都説到了亮點、熱點和新意,有哪些具體作品給你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們對於未來國産劇的創作具有什麼樣的啟示意義?

李京盛: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不少,我特別想先説兩部作品。

一部是講述破獲盜挖文物案的《護寶尋蹤》,該劇改變了以往盜墓題材所慣用的離奇險怪靈異的商業噱頭,而以文物保護、考古、打擊文物走私和年輕考古工作者的成長為主題,可以説是對以往舊題材的“更新換代和改造”。一部是《人生若如初見》,這部劇以獨特視角和手法,將晚清至民國初這段複雜歷史的興衰成敗之因果,熔鑄於對歷史興衰的喟嘆與人生命運的悲歡聚散之中。大概也正是由於這段歷史的複雜和作品對這段歷史的獨特藝術解讀,該劇在觀眾中也引發了一定的爭議。這兩部劇題材雖然並非熱門,但卻有着突破“庸常熟路”和“不湊題材熱鬧”的勇氣,從長劇創作的內容拓展和主題深耕上,既具藝術匠心,也有當下意義。

上半年還有兩部革命題材劇《我叫張思德》和《潛淵》,雖説數量不多,但這兩部劇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革命歷史題材劇在創作播出上的“不缺位”狀態。特別是《我叫張思德》在題材上對真實人物力求故事化表達的創作思路,對今後革命題材創作也有一定的 啟發意義。

此外,還有年代劇《六姊妹》和《北上》,古裝劇《藏海傳》和《長安的荔枝》,都市職場劇《蠻好的人生》等,也都構成了上半年劇集播出市場的亮點與熱點。這些劇集的播出,都顯示了長劇創作者在常規題材領域內,努力嘗試突破與創新的勇氣和成果。

戴清:從去年開始,我們一直在説微短劇的強反轉和強戲劇性如何吸引觀眾,一段時間裏確實讓長劇的創作者慌了手腳,感覺好像都要往這個方向走。但是去年有《我的阿勒泰》這樣的劇集展現出對於慢美學的追求,今年我們繼續在長劇領域看到了強烈的藝術探索精神,感受到創作者們並沒有慌不擇路、自亂陣腳。除了大家談得比較多的《黃雀》之外,王寶強的《棋士》在角色設置上帶有比較強的新意,徐兵的《在人間》以意識流講述一個多重人格的故事,也表現出很強的探索性。這些都釋放了明確的信號,長劇如果能夠始終保持在敘事手法、精神蘊含、表現題材等方面的求新求變的意識。這就是長劇能夠吸引觀眾的內在的動力。

主持人:從類型上看,懸疑涉案劇在今年上半年的數量之多、密度之大、熱度之高,似乎前所未有。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李京盛:的確,從年初的《漂白》,再到緊接其後的《黃雀》《沙塵暴》《棋士》《烏雲之上》《無盡的盡頭》《借命而生》《刑警的日子》《完美的救贖》等等差不多有十多部,構成了2025年上半年的一大播出景觀。

總體上看,這類劇以其強烈的劇情吸引力和其鮮明的類型化特徵,在播出市場佔有一定的強勢地位,有些劇也因其精良的製作、縝密的邏輯推理和對犯罪這一社會問題的深刻剖析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對人性的認知。

但也有些劇因其對犯罪分子的刻畫和對犯罪過程的過度展示而受到觀眾的質疑。因此,它們既是2025上半年劇集播出的熱點和亮點,也同時成為了在今後的創作中值得研究的疑點和難點。

比如僅僅為了故事的吸引力而故意打亂時空、以“碎片化”和多時空拉鋸的敘事效果,來製造所謂的懸疑;在涉案內容和尺度上缺乏“邊界感”,社會效應大打折扣;過度追求“電影化”表達,過度追求畫面質感和氛圍營造而忽視了在內容層面上的豐富和深刻等。

電影導演執導電視劇是最近幾年的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特別是王家衛的《繁花》給中國電視劇帶來的震撼力和創新力,讓很多人都把電影化當作電視劇提升藝術質量的一個方向,卻忽視了電影化提法本身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疑惑。電視劇需要學習借鑒電影對鏡頭的講究,對光影效果的追求,但如果把電影的鏡頭語言過度運用在電視劇的拍攝和表現上,會抬高電視劇這種大眾文藝的觀看門檻,導致一部分觀眾棄劇。

因為電影和電視劇有各自不同的表達方式、敘事方法和觀看情境,電視劇盲目追求電影化並不可取。甚至在這裡面還隱含着一種藝術的鄙視鏈,認為電影比電視劇高級,原本只是不同的藝術門類,卻有了高低貴賤之分。

戴清:李老師説的我很認同。

電視劇影像水平(成熟的視聽語言、精緻而非粗糙的拍攝製作水平)提高是基本構成,也是題中必有之義。但是,電影的風格是很多樣的,有《盜夢空間》式的、《星際迷航》式的,也有寫實色彩鮮明的《少年的你》,或融入中華美學的《小城之春》,在電視劇《北平無戰事》《瑯琊榜》《繁花》等中都有顯現,電影化不是只有意識流或詩化電影一途。

再有,電視劇影像特色尤其需要考慮電視劇的大眾傳媒藝術的敘事容量、接受環境、受眾審美和電影之間的差異,不能因為追求電影化而傷害敘事表達,造成影像擠壓敘事、影像過度的形式追求傷害敘事表達。把過多的精力用在追求電影化,而不是把劇本搞紮實,會適得其反。電視劇的創作很多時候就是戴着鐐銬跳舞,創作者需要意識到,在作者性和大眾性之間應該有某種平衡和協調。如果過於任性,是會傷害電視劇的藝術表達的。

李老師前面還講到時空的碎片化、多時空拉鋸,我們做了一個研究,從2019年開始,非順時序敘事手法的運用和觀眾的口碑形成了一種正相關的關係,也就是説,觀眾還是比較喜歡這種敘事手法的。這就形成了一股風氣,好像不這麼玩兒就落伍了。

但實際上,非順時序敘事對於編導的要求非常高。我們説形式和意味要彼此交融,要像陽光從窗子裏照進來,而不是把窗框做得特別炫,結果把陽光擋住了。類似《漫長的季節》《沉默的真相》這樣,就是通過非順時序敘事增進了內容的表達。包括《開端》,從故事的角度來講,就是一個汽車爆炸案,但是通過非順時序敘事,通過每一次的時空穿越,把公交車上每一個人的生活境遇一點一點地揭示出來,從而使得整個故事有了現在這樣巨大的張力。但還有一些作品在這方面表現拙劣,就會過猶不及。

李京盛:隨着大眾對電視劇故事內涵豐富性需求的提升,以及對故事講述手法趣味性和多樣性要求也在提升,不斷改變講故事的方式,確實可以讓故事更有魅力,讓故事所要傳達的價值觀更容易被接受。為此而吸收借鑒一些其它藝術門類的手法,也是一種藝術創新的渠道。

但如果只是想用講述形式上的花哨來掩蓋故事內涵和新鮮度的不足,那還不如老老實實回到傳統,用線性敘事把故事講好,一樣可以成就經典,就像《人世間》。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幾位久負盛名的資深導演紛紛在今年上半年推出新作,比如高群書的《刑警的日子》,劉江的《絕密較量》等,但觀眾反響似乎有些不及預期。有一種聲音説他們的手法過時了,但究竟是不夠新,還是不夠好?

李京盛:觀眾對頗具藝術功力和影響力的資深導演的新作,一般都會寄予厚望,這也是出於對他們藝術造詣的肯定和對以往作品的信任和喜愛。

《絕密較量》屬於當代國安諜戰劇,這個題材本身就有很大的創作難度,一方面其內容對於創作者而言就是陌生的,需要花大量時間去體驗生活;其次還有很多涉密內容是無法表現的,這就讓創作者放不開手腳去進行大膽的藝術想象和呈現。另外這部作品還承擔着一個創作初衷,就是警示大家,即便生活在和平環境中,也要增強國家安全意識,間諜很可能就在你身邊。有些觀眾可能是以國外的一些商業“間諜片”的類型來對標中國的當代國安題材劇,但我們不可能像“007”系列、“碟中諜”系列那樣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地去虛構故事,那樣就偏離了創作初衷,也不符合中國國情。

戴清:同樣是劉江導演的作品,《絕密較量》與《黎明之前》相比,確實當代國安劇更難寫,更難出新。諜戰劇裏,敵人在明,我在暗,主動性在我手裏;現在則是敵人在暗,我們被他們的行動牽着走。所以近年來,《於無聲處》《浮出水面》《暴風眼》《特工任務》《絕密較量》等國安劇在總體的精彩、好看程度上不及《暗算》《潛伏》《黎明之前》《偽裝者》《叛逆者》《追風者》等諜戰劇,和題材定位有很大關係。國安劇拍攝難度更高,也有保密要求等複雜因素的制約。

《刑警的日子》和高導早年的《征服》相比,在表現刑偵涉案內容上,是有進步的,比如更平實細密,不誇張,不耍酷,不渲染反面角色的魅力,我覺得這些都是優長。當然它和《我是刑警》定位是不同的,《我是刑警》寫一個刑警到刑偵專家,同時為刑警這個警種立傳,為刑偵技術寫史,大案要案冷案積案多,佔84%,小案佔16%,主要涉及的案件性質不一樣,比重不一樣,敘事結構、重心也就不一樣。《刑警的日子》更重刑警們的工作生活日常,寫日常中的驚險和堅守,題材定位不同、各有特色。

主持人:考察上半年的電視劇,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整部作品評分並不高,但其中有高分元素的表現,並因此獲得了市場熱烈的反饋。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戴清: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到中學時有些偏科的同學,總體成績平平,但有一兩門特別亮眼,往往會比那些成績總體可以、但每門都比較均勻沒有特別突出的學生更受老師和同學們的重視,我覺得這二者的情形很相似。當然我們追求全流程各環節強強結合、且每個環節都很優秀,但這種理想狀態還是較少、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

另外,在注意力稀缺的融媒環境中,媒介爭奪的是觀眾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在這種情形下,有亮點、特色鮮明,有特別出彩之處,比中正平和更容易勝出和吸引觀眾。

像職場劇《蠻好的人生》,雖然豆瓣評分不是很高,情節反轉很多,有些微短劇化,比如打臉、搖人。但它的特色和優長鮮明。特別是孫儷,把胡曼黎演得太鮮活了。這個人物,失婚失業、賣車賣房,都市中産女性的倒楣事兒,都讓她碰到了,但一方面是她堅韌的生命力讓人刮目相看;另一方面是她內心的善良和自尊,比如為薛曉舟打抱不平,痛批有錢任性的小艾總,自有一股內在力量令人肅然起敬和拍手稱快;還有他們二人在艱難中做人的義氣,都讓人感動。

還有古裝劇《折腰》,評分也不高,但是年輕人比較喜歡。有江山美人,有家族世仇,最終通過愛情來超越,加上演員的表演,使得整部劇有特色,有亮點。實際上,在沒有特別多創新的時候,能把一些元素做到極致,其實就是創新。《折腰》就是這樣,總體上,它跟之前《長風渡》這一類的劇很相像,但就是在演員表演、在情感張力、在國仇家恨的表現等方面,做到了極致。

主持人:對於下半年的待播國産劇,兩位專家有什麼樣的期待?

戴清:下半年,隨着一些新的題材類型的陸續亮相,比如革命歷史題材、科幻題材等等,我還是比較看好國産劇的整體表現的。

李京盛:2025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因此,革命歷史題材劇的播出重點會集中在下半年。目前已知的就有《陣地》《歸隊》《八千里路雲和月》以及《我們的河山》等,都很讓人期待。另外,歷經八年創作的歷史大劇《太平年》據悉也將在下半年播出,這將會讓沉寂多年的歷史正劇再次展示出其獨有的魅力。

另外,2025年上半年播出的作品,除了前面説到的一些亮點和熱點之外,還有一些值得創作者和業界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比如大部分作品在題材內容手法上還是延續着以往的路數和風格,缺乏對主題的深度開掘和題材上的新鮮感;過於追求服化道和故事環境的精緻和逼真程度,而忽視了在內容層面上對作品的深刻性和豐富性上的努力,特別是有些古裝劇,一味地刻意去還原形式感的古風古韻,在滿屏的古色古香中,更透出了內容上的單調和蒼白;現實題材的當下熱度感有所缺失,大部分現實題材劇都走向了“年代敘事”,講到當下生活時,就只剩下最後一集來結尾。期待在下半年播出的劇集中,能夠看到國産劇更好的表現。

總體而言,觀眾對精品佳作的熱情期待,是長劇長久發展的內在動力與信心。理想的狀態是,長劇和微短劇各有各的賽道,各有各的精品,讓觀眾能夠有更多選擇。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