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曾橫掃香港舞&劇獎十大獎項。 (演出方供圖)
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前晚登陸上海文化廣場,這部橫掃香港舞&劇獎十大獎項的“華語音樂劇之光”將在滬連演12場。此番內地首秀,《大狀王》集結了兩組“黃金陣容”。兩代演員同&交鋒、彼此成就,在角色靈魂深處碰撞出耀眼光芒。
30年前,一部《雪狼湖》讓內地觀眾知曉粵語音樂劇;如今《大狀王》登&上海,怎不令人感懷?“單看作品數量與票房,香港並非華語原創音樂劇的頭牌,而究其品質及影響力,卻可謂獨樹一幟。受粵語流行歌與港星的影響,內地觀眾對用粵語演繹作品的好感,非其它地方語種可以比擬。”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費元洪説。
十年磨一劍
“狀棍從來無天裝,戾橫折曲在公堂,千古難翻六月雪,還看一代大狀王。”《大狀王》以“説書人”的一首定場詩開場,搭配漸強的戲曲鑼鼓點,瞬間將觀眾拉入清代公堂的戲劇張力中。長達18分鐘的“申冤”段落,通過粵劇唱白、數白欖(粵語快板)與多聲部合唱的穿插,實現&詞與音樂的流暢切換。戲曲與交響樂交融,民謠與電子樂碰撞,古典浪漫與説唱搖滾交織。旋律化作角色情感符號,讓音樂既塑造戲劇筋骨,又滲透出人性的溫度。
音樂劇《大狀王》取材自清末廣東民間傳説,以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廣東四大狀師”之一方唐鏡為核心原型。這一形象在周星馳的喜劇電影《九品芝麻官》中曾有過呈現。音樂劇的主創們對於方唐鏡惡因的追問和對其良心的重新檢視,決定了舞&故事的不同走向。編劇張飛帆出人意表的文本,和導演方俊傑精妙的布局,精雕細琢出作品的意味悠長。高世章與岑偉宗的黃金曲詞組合,將傳統粵劇元素與西方音樂劇形式創新融合。
歷經十年醞釀及精心打磨,《大狀王》於2019年預演,並於2022至2023年在中國香港正式演出兩輪,引發行業轟動,一票難求。“當時《大狀王》在全港尋演員,很多熟悉的同行都去試戲。或許因我常演‘怪咖’,擅長詮釋這種爭議性角色,才被導演選中。”香港話劇團的資深演員、現任助理藝術總監劉守正將“方唐鏡”的複雜性與人性深度刻畫得入木三分,是全劇敘事與情感共鳴的“定海神針”。
一切辛苦都值得
“很多人看過周星馳的電影,對這個角色的印象停留在負面。而《大狀王》展現的是人的成長,叩問‘如何成為一個好人’的命題。”劉守正説。劇中,他以深沉內斂、層次分明的表演風格,駕馭了角色從市儈狡黠到深陷道德困境的掙扎徬徨,再到良知覺醒與自我救贖的完整弧光。“《大狀王》最難的是公堂戲。一個申冤段落超過15分鐘,現場音樂未有停止,我們的&詞在唱、説唱、對白之間切換,需要精準的演繹和默契的配合。敘事曲目要有你來我往的激烈,還要讓觀眾聽得懂並且覺得好聽。其中的節奏與尺度,是一遍遍反復磨合才定型的。”
此前《大狀王》在中國香港連演近一個月,劉守正和夥伴們場場連打。“大約4個星期,每個星期演出6天,每場將近3個小時。這是體力、心力的雙重考驗。”劉守正透露,當時只有一組卡司,大家都是咬着牙撐,有的演員甚至累到在後&崩潰大哭。“冬至那天臨時加場,沒想到票迅速售罄。在SD(通常指演職人員通道)的時候,我們遇到不少從內地打飛的或者包車趕來的觀眾。他們熾熱的情緒感染了我,覺得這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此次上海站演出,《大狀王》集結新老兩代演員,全新主演卡司亦是唱演俱佳的實力派。在剛落幕的第33屆香港舞&劇獎頒獎典禮中,飾演方唐鏡的梁仲恒與飾演阿細的袁浩楊雙雙斬獲大獎。“《大狀王》是粵語音樂劇的品牌,我會傾盡全力,不能砸了牌子。”梁仲恒説。文匯報記者 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