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音樂劇《無法訪問》劇照。
6月20日至21日,國內首部以“網絡暴力”為題材的原創音樂劇《無法訪問》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該劇導演、知名音樂劇創作者樊衝,與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王四新,展開了一場有關“網絡暴力的N種解法”的跨界對談,從藝術表現與療愈、心理干預與法律規制等多維視角,剖開網絡暴力的肌理。這場對話不僅是對音樂劇《無法訪問》主題的延伸,更試圖深度解析網絡暴力現象,並探討可能的應對之策。
導演心聲 以藝術創作揭開網暴創傷
“網絡暴力是一種創傷”,樊衝以創作者的視角切入,分享了自己參與創作音樂劇《無法訪問》的初衷:“我們不想用説教告訴觀眾對錯,而是希望通過舞&讓人們看見暴力的全貌——那些隱藏在鍵盤後的悲傷底色,或許才是破解問題的起點。”
由西戲出品,樊衝導演、徒有琴作曲、季小嵐編劇的《無法訪問》以“網絡時空、現實時空、小説時空”三重敘事,交織出一場關於語言暴力的羅生門。劇中,作家林嘉怡創作偵探小説時遭資本脅迫改編劇本,流量明星的加入扭曲了角色,她在網絡上的一句抱怨,令她和狂熱粉絲李夢捲入網暴漩渦,兩人在網絡暴力和創作自由的撕扯中逐步走向悲劇。作家、演員、粉絲、編輯輪番成為施暴者與受害者,這種“角色輪轉”的設計,正是對網絡暴力中“人人可能成為加害者”的冷峻提示。
“語言能像刀一樣傷人。”樊衝強調,本劇刻意將網絡暴力“外化”為舞&上的視覺衝擊,用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觀眾直面暴力的荒誕性。
專家剖析 網絡暴力為何會升級發酵
王四新教授&&,語言暴力古已有之,在網絡時代,&&算法會優先推送衝突內容,形成“越罵越推”的惡性循環,以及實名制下的“匿名幻覺”,都會催生網絡暴力的出現。
張昕教授則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揭示了暴力的發酵機制:為了説服對方,一個原本可能只是“三分不同意”的觀點,在“群體極化”效應的影響下,很容易發酵升級為“八分甚至十分”的激烈攻擊,因此網絡討論常會從理性交流滑向非理性謾罵。他還提醒公眾警惕“踢貓效應”,即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産生的連鎖反應。
多維思考 如何打破暴力循環
在應對策略上,三位嘉賓給出了不同維度的思考。樊衝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痛感的治愈”:“比如我們這個戲中的最後一首歌,就是為了讓觀眾的情緒得到緩釋,我希望大家看完戲後,下次在敲鍵盤前能夠想到‘好好説話’的意義。”這種“以善意對抗暴力”的理念,貫穿了《無法訪問》的創作——劇中作家林嘉怡在歷經浮華之後,撰寫了反網暴小説《歡迎訪問》,暗含着“打破暴力循環”的隱喻。
張昕教授呼籲人們共同營造溫和善意的公共環境:“當被網暴者能獲得陌生人的情感支撐,創傷的破壞力會被大大削弱。”王四新教授則聚焦制度層面,他&&:“我國對‘開盒’(人肉搜索)等行為已實施刑事打擊,&&也在完善拉黑、私信限制等功能,但更關鍵的是培育網民的媒介素養——就像劇中主編説的‘斷網幾週’,有時物理隔離也是自我保護的智慧。”
這場跨界對話最終落在一個樸素的共識上:網絡暴力的解法,或許始於每個個體對“表達責任”的覺醒。當《無法訪問》用藝術照亮虛擬世界的陰影,它邀觀眾共同思考的,不僅是如何對抗暴力,更是如何在眾聲喧嘩中,守護一份對自我和他者的尊重。 北京晚報記者 王潤